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九)~C 第233經(世間經)

  第233經(世間經):

  本經所講的是四個有關「世間」的概念,即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集。

  1、世間:「雲何世間?謂六內入處。雲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入處。」

  2、世間集:「雲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3、世間滅:「雲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4、世間滅道跡:「雲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略)。」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即此處的「世間」,是針對於我們自身因素而言,而不現實世界中的那個「世間」。這里的世間,指我們的內六入處,即六根。六根為何又名六內入處?原因是外界的「世間」(即色、聲等六塵境,即六外入處)最終要進入到我們的六根之中,通過我們的六根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因此稱之為「內入處」。

  所謂世間集的「集」,即聚集之義。通俗地講,它好像是一瓶裝滿各種滋味的佐料,其中有酸、甜、苦、辣,以及悲喜愁樂。從現實面上講,一個處於襁褓中的初生嬰兒,並不知道世間的悲歡離合是種什麼滋味。此時,他受到本能天性的驅使,只知道困了要睡,餓了便哭鬧。當然,我們往往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初生兒一般白天不哭不鬧,睡得很美很甜;可是一到夜晚,便整夜鬧個不停,弄得全家上下疲憊不堪。事實上這也是本能的驅使所致,即初生兒出於一種本能而獲取的安全感。在白天時一切處於可視狀態,而隨著夜幕降臨,對於嬰兒而言,則意味著恐懼的增加。即使是我們到了成年,對於黑暗恐懼感,仍是嬰兒本能恐懼的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法中所謂的「世間集」,是與生俱來的——不僅人生下來便已聚集了一大堆「麻煩」,伴隨著閱歷的增加,新的「麻煩」卻又有而無減。這些「集」是從而來?即佛陀所詮釋的那樣,即「謂當來有愛、喜、貪俱」,然後造成「彼彼集著」,於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人類,便產生所謂的「人心叵測」,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毛病習氣,便產生了千奇百怪、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人間百態。

  所謂「世間滅」,即將所謂的「愛、喜、貪」悉數斷滅,舍吐,止沒幹凈。這是修行層面對於我們所提出的要求。我們能做到嗎?可以做到,但是很難。比如說成就佛道大家都往這個方向奮鬥。但是我們回頭看看,佛教自創立2500餘年迄今,有幾個成佛了?所謂「立地成佛」,或許是一個激勵人心的權巧方式而已。就算你「放下屠刀」,我想你也未必成得了佛道——當然,這里的「屠刀」有多種理解:可以理解為十惡行,也可以理解為一切粗細煩惱。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立地」便可以「成佛」,不能較真兒。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當官當然是越大越好(或者是越實惠越好),錢財越多越好,身體是越健康越好,煩惱事是越少越好……這也難怪,平凡人總是動平常念,想關己事,與自身功利無關涉之事,誰顧得了那麼多呢?說到這里倒想起一事:有一老太太來普濟寺做延生梁皇佛事。按慣例佛事的最後一天晚上,要放一堂瑜伽焰口來做些功德老太太聽說要施放焰口,心裡不太樂意。為何呢?按照她的理解,焰口是給亡靈放的,而蒙山才是給活人做的。如果要放焰口,豈不是早點送她上西天?雖然最後老太太不再堅持放蒙山,但心裡卻是一百個不樂意。從佛法的高度上說,焰口與蒙山差別嗎?毫無差別。可是現實世界中,我們把本來並不復雜的事兒,非要整出個三、六、九等來,怨誰呢?

  所謂「世間滅道跡」,即我們修行的途徑與方法修行需要一個途徑和方法,盲修瞎煉行不通。正確修行方法是什麼?有人會說是六度萬行,有人說是五戒十善也有說是清規戒律。其實說一千道一萬,我們還是聽聽佛陀老人家怎麼說。他說,所謂的修行道跡,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的第一條,就是正見。我們大家都正見么?我看未必。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所秉持的,卻是邪知邪見!無論是佛弟子中的出家比丘還是居家信士,大多時候都是在持邪見。可能別人認為我在危言聳聽。如果我們結合現實情況,看看寺院里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凡此一切,不都是邪見惹的禍么?如果四眾弟子們都秉持正見就不可能產生那麼多是非積怨,而教內教外,全是一派和合共住的和諧世界。大家為什麼嚮往極樂世界?因為那裡的居民,都有正見而無邪見。因此,修行正道的首要一條,便是正見。若缺少正見,修習其他七正道皆是奢談。(3月28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