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經(世間邊經):
「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者。」
佛陀在說完這兩句話之後,便「入室坐禪」。而眾多比丘聽了感到有些迷茫:佛陀此次說法只是寥寥兩句,既無詮解,亦無延展,此二句究竟是什麼含義呢?大家費了好大力氣,也沒有整明白。最後大夥一合計,還是去請阿難尊者為大家釋惑吧!
對於佛陀的這兩句開示,我們若從字面上去理解,我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翻譯:如果有人自稱他能通過步行而能到達世間的邊際,則此話並不可信,因為通過步行而抵到世間的盡頭,是相當困難的;可是如果我們抵達不了世間邊際的話,則不能盡諸苦聚。這段話粗看上去,似乎顯得自相矛盾:一方面,對於通過步行的方式抵達世間邊際的做法,給予了相對的否定;另一方面,則又指出如果不能抵達世間邊際,則無法擺脫苦聚的糾纏。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以為可以套用一句「官話」來加以闡釋:「前途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雖然道路是布滿荊棘,然而我們別無選擇,只得往前沖;如果我們選擇退卻,等待我們的只能是自取滅亡(即為苦聚所囿困)。
「諦聽!善思!今當為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
我們若將佛陀的開示與阿難的詮釋相互對照,便會發覺其實「世界」與「世間」,在這裡是指同一種含義。佛陀用現實之中的世界來比喻我們思想意識中的領域,而阿難則直接傾向於「識世間」。阿難所說的「世間數」,它是一個集合概念,即是對「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的綜合概括。無論是世間的總名、世間的言說,還是對於世間萬物的直接或間接感知,都是屬於世間的範疇。具體來說,我們眼中所見,耳中所聞諸聲,鼻里所嗅,舌里所嘗,身體所觸,還是意念所產生的各種相續妄念,均為「世間」(即「世界」)一詞所囊括。
阿難在這裡進一步講到,如果我們對於「六入處」能夠很好地把握,那麼「到世界邊」不僅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做到。這就是說,用步行的方式環游世界,雖是困難重重,但並非毫無希望。而對於六入處的深刻體握同樣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一般人即便是認識到這一層,也未必能夠真正做到。具體而言,需要對於六入處的「集」、「滅」、「味」、「患」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如實知:),最後做到一個「離」。這五個步驟看上去很容易,可是當我們一深入,便會有種「難於上青天」的詫異與震憾!這就好比我們用腳步去測量地球的總長度,那是何其之難。可是縱然再難,也總有實現的可能。這使我想起那位僅憑「一瓶一缽」而能朝禮南海普陀山的西蜀貧僧:「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所以學佛者在修習之前,往往需要「發願」(頗似於「宣誓」),以表明自己不畏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雄心。(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