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K 第270經(樹經):本經重點是教導我們修習五陰為無常的觀想。

  第270經(樹經):

  本經重點是教導我們修習五陰無常觀想。如觀五陰無常,便能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最終可得涅槃

  佛陀這部經中,再一次鄭重地告誡弟子們對於無常想」,要「修習多修習」。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修習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有人或許覺得很奇怪:不就是「無常」嗎?人生無常萬物無常,這個道理誰不曉得?很淺顯的道理嘛,沒必要無常抬得這麼高。事實上,這種觀點似是而非的。不錯,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可以發出「世事無常」的感喟,文人墨客們的詩文中對此描述屢見不鮮,比如說,「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等等,都含有「人生無常」的內容。但是,能不能說他們都真正悟到了「無常」,進而修習無常呢?不能這麼說。我們在思想上的確會時不時地閃爍著「無常」的火花,但是這決不能說他們已經悟到了無常真諦所在。在對待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把思想與實際行動要緊密地結合起來,光有思想卻不付諸行動,那不是真正的「修」,更不是真正的「悟」。佛陀在這裡交待得非常清楚,我們存有「無常想」,這是第一步;第二步,無常之想不僅僅是短暫的思想火花,而是將這種思想火花在我們每一次起心動念之中,都含攝於內,即我們念佛法門上的「念念相繼」——這個「念」,便是「無常想」。第三步,我們需要把無常想」與實際修行結合起來,做到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乃至「掉慢」與「無明」。如果只有「無常想」,而無無常行」,則是層次的,不究竟的,甚至是流於空談玄談;具備了「無常行」,就必須具備「無常想」——沒有「無常想」作指導,「無常行」也有可能會不得要領的尷尬境地。因此,必須把無常想與無常行結合起來,偏重於任何一方,都會出問題。

  佛陀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舉出譬喻:

  「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修習無常想,猶如耕地拔草根;

  「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修習無常想,猶如割草搖墮枯草;

  「譬如庵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修行無常想猶如猛風果樹

  「譬如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修行無常想猶如樓閣中堅;

  「譬如閰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修行無常想,猶如大海悉攝諸河;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暗冥。」——修行無常想,猶如日出驅除暗冥;

  「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聖!」——修行無常想猶如轉輪聖王最聖。

  不僅如此,佛陀還進一步提到,通過修行無常想,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無我想」。如果將無常想與無我想都修到了極致,即「聖弟子無我想」,則「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通往涅槃將會變得一路坦途,沒有絲毫障礙

  我們萬萬不能小看「無常」與「無我」,因為它們是通往涅槃必經之路。若離開無常無我而去空談「自性」,則會失去立本之基。用現在的話講,叫「腳根不著地」。坦率地說,學佛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我們不僅要「老實學佛」,還要「塌實學佛」,一步一個腳印,切莫指望一口吃個胖子。再說如今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大有都在忙著制訂「瘦身計劃」,一旦發「胖」發福,弄不好會百病纏身。因此,我覺得學佛還是少一點浮躁,少一點鉛華,而多一點沉默,多一點低調。(5月31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