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三)~G 第313經(經法經)

  第313經(經法經):

  本經所談的內容,也還是建立在根境識的基礎之上,即見色而不起貪覺者,就是如實而知者。這便是佛陀所講的經法,如果按照佛所說的去行修,即為崇尚經法。其重點為:「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於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此句之意,即對於自己所產生的每一種貪念,都能如實而知,即具備及時省察的自糾功能,這便是高明之士。而中國孔子學生曾子便有著名的「一日三省」(「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曾子「三省」些什麼呢?「為人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要求自己無論是為人辦事,還是為自己辦事,都要盡心盡力,表裡如一,不要陽奉陰違,口蜜腹劍。要做這一點,就需要深刻的自省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見到這種情況,即找別人的毛病很容易,如果要從自己身上挑理,就十分不情願——這本是人之常情,普通人皆是如此。但是做為讀書界的精英,也就是達到所謂聖人階層的那些人,比如孔子孟子、曾子、顏回等等這些人,一輩子犯錯誤的幾率極少,因為他們能夠做到「自省」,也就是自我檢討、自我反思。

  這里需要進一步說,即作為出家比丘,是不是也要做到「一日三省」?我個人以為當然要做到。尤其是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出家比丘那種「青燈黃卷」的日子恐怕一去也不復返,我們每天要忙於佛事,忙於接待,有時還要忙於開會,忙於批條子,忙於調解個別紛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出家比丘也是屬於「俗務纏身」的一族。在這情況下,若要保持清醒頭腦,「吾日三省」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說我沒事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哪裡還需要搞孔孟的那一套?這里有個誤區,即佛家儒家,一個以出世為目標,一個以入世為目標。雖然目標不同,但是隔行不隔理,我們都是肉體凡胎,有毛病習氣自然是在所難免,儒士們可以做到時常反省自己,難道法師們就可以棄之如敝履?若從高標准上講出家眾僅要時常反省自己,而且還要對自己所產生的每一念頭都要明明白白知道自己那些處於剎那生滅之中所生起的「念」,哪些是惡念,哪些是善念。歸結到一處,即佛陀在本經中所講的根境識三者的省察關係

  現實中的情形往往與經中所要求的略有差異。部分出家人「經」念得極好,在念佛打坐方面也很有成就,可是脾氣很大,而且很看不上那些不修行出家眾。從現實中所發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來說,出家人尤其是處於領導崗位的出家人,需要一個切實的自省意識,是十分要緊的。古希臘哲學先賢蘇格拉底一句名言叫「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人首先得學會認識自己,然後才可以去慢慢認識世界乃至整個環太空。「認識自己」是一個極其困難、極其痛苦過程。如果我們從「認識自己」的角度來認識佛教,便驀然發覺:原來佛陀歷經四十年所講的全部經典,最結歸結為一句話,那不就是「認識自己」這四個字么?在真理的巔峰之上,沒有種族與教派的溝壑。(7月10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