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六)~E 第427~429經:此三經的重點,是有關如何修習四聖諦的話題。

  第427~429經:

  此三經的重點,是有關如何修習四聖諦的話題。

  在上面的相關經典中,佛陀一再重申四聖諦如何重要,若不如實知四聖諦,會帶來怎樣的嚴重後果。在427、428、429三經中,佛陀則談到了如何修習四聖諦

  427經中,佛陀教導大家,我們光知道四聖諦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去「善思念之」,就是要努力思惟,琢磨一下四諦法門究竟是怎麼回事,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實踐,肯定會有新的智慧啟迪。在428經中,佛陀則更講得明白,我對於四聖諦,要「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在思想上不要懈怠,要用功精進。這個「內寂其心很重要,它實際上是一種禪定狀態——我們觀察人,不要僅看錶面,內心的安寧與寂靜,遇見大事小事波瀾不驚,那才是最重要的。比丘為什麼要「內寂其心」呢?原因是「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即有關四聖諦真理就會如實顯露出真面容。倘若我們心底下很浮躁,全裝著名利養,變著法兒多撈點好處,那麼四諦真理恐怕永遠不會在我們的心中顯現。

  而在429經中,佛陀則補充說要「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也就是內寂其心,專修禪思。其所說的含義,與428經大體相同,目的是使我正確處理好認知四諦與修習四諦二者的相互關係。我們不僅要如實知識四諦,更要方便禪思,努力四聖諦義理進行深入的禪觀,入「無量三摩地」,並且要一門心思,不要胡思亂想,心猿意馬,而要「專心正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處理自己的個人私事,都要認認真真,專心致志。如若三心二意,三漁兩曬,估計做什麼事兒都是無果而終。

  第430~432經:

  此三經敘述若不如實知四聖諦則會墮淪於惡趣。

  此處佛陀用「杖喻」、「輪喻」來闡述四聖諦他說:「如人擲杖於虛空中,尋即還墮,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頭著地。」這是譬喻很淺顯,我們朝天空扔一根木棍,用不了幾秒鐘,木棍就會重新掉落於地。而在「輪喻」中,佛陀談到「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無論慢轉還是快轉,都不會逃脫輪轉的範圍。所謂「五節相續輪」是何種輪子,經論中沒有相關的記述(是指中有五個車輻,代表著五趣輪回,還是另有所指?)。無論是杖喻,還是輪喻,都說明我們仍舊輪回不已,難以出離五道——在早期的佛典中,一般只談五道,不怎麼談六道。而造成輪回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對四諦不能如實而知。有鑒於此,我們「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努力修學,「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第433經(增上說法經):本經敘述佛陀對於四諦法門的「增上說法」。所謂增上,就是在很好基礎上,再次得到提升。關於「增上說法」的法門世尊在這里列舉了「開示、施設、建立、分別、散說、顯現、表露」,也就是利用種種方便權巧,對弟子們進行強化教導。而四諦法門比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因此佛陀必須用各種方便為大眾宣講。

  第434經(黠慧經):本經從四諦法門的角度,宣講何謂「黠慧」(十分有智慧)。什麼叫黠慧?就是對於四聖諦如實而知,「於四聖諦如實知者,此為黠慧」。在這里,我們需要留意一下,佛陀稱知四諦即為黠慧」,不知四諦即為黠慧;但是並不等於說,「黠慧」的全部內容就是四諦,知十二因緣、八正道、七覺支等等修習法門都是黠慧」的內容。而四諦法門其他的法門皆是一脈相承的,它們之間並不矛盾。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即如實知四諦,對因緣道法法門也必然如實而知。我們常講的「一通百通」或「觸類旁通」,即是此義。(9月1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