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經:本經是佛陀與婆羅門之間的問答語錄:婆羅門主張眾生非自作、非他作,佛陀乃告之說眾生有自作、有他作。
有一位婆羅門來拜訪佛陀,提出他自己的觀點主張:「眾生非自作、非他作。」在這裡,婆羅門的觀點是典型的「業無造作」,即苦樂禍福等等一切幸福災難,既不是自己所作,也不是他人所作的結果。
佛陀不同意這位婆羅門的觀點,說「如是論者,我不與相見」,意思是說如果你堅持這種觀點,我們還是不見面為妥,否則會引起不愉快。婆羅門見狀後又問:「眾為生自作、為他作耶?」
對於婆羅門的提問,佛陀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有眾生方便界(要素),令諸眾生知作(行動)方便耶?」這裡的「方便界」,可理解為「引發精進行動的活力、要素」。這句話可解釋為:「當有引發行動的活力,眾生則知有行動的活力嗎?」
佛陀說道:「若有方便界,令諸眾生知有方便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接著佛陀又問:「婆羅門!於意雲何?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彼眾生知有造作耶?」在這裡,「安住界」作「持續行動的活力」解;「堅固界」作「對行動堅定恆久的活力」;「出界」指「引發行動完成的活力」;「造作界」即「行動界」,指作為的領域、作為的要素。
婆羅門對此回答是:「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
最後佛陀得出結論:「若彼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
從上面的經文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佛陀運用善巧迂迴的方法,使得婆羅門原先的「眾生非自作、非他作」的觀點不攻自破。很顯然,佛陀是主張眾生自作、他作的。這裡的「自作」、「他作」與有我論、斷滅論是完全不同的。通過對上下經文的分析,我個人以為,佛陀所講的「方便界」,也就是使眾生積極向上、奮力攫取的動力。眾生之所以自作、他作,皆源於這個「活力因素」。這個活力因子佛陀雖然沒有明講,但是我們很清楚,佛陀所指的,便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無明貪慾。正是由於這個東西在暗地裡悄悄的驅使,才使得我們不停地、拚命地去無償佔有、巧取豪奪,任由自己的貪婪慾望無限膨脹,直至將自己徹底摧毀。(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