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七)~D 第460~463經:此四經為長者瞿師羅向阿難請教有關「界」的話題。

  第460~463經:此四經為長者瞿師羅向阿難請教有關「界」的話題。

  460經敘述眼界、色界乃分別存在,此二因緣而生識,三事和合乃生觸。值得注意的是,此四經並非佛親口說,而是由阿難代為宣說。有位名叫瞿師羅的長者造訪阿難,向阿難請教一個問題:「所說種種界,雲何為種種界?」看樣子瞿師羅長者在別的地方聽到過「界」這個名詞,但是他不清什麼叫「界」、「種種界」,於是來阿難尊者地方討教。阿難告訴了我們前面所講的「十八界」。此十八界分別為六根、六境與六識,所謂「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阿難在這里不僅提到了十八界,也提到了「三事和合生觸」的三種觸、三種受,即喜觸生樂受,苦觸生苦受,不苦不樂觸生不苦不樂受。

  在461經中,阿難提到了三界,即欲界、色界與無色界阿難在偈中說「舍一切有餘,得無餘寂滅。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是說三界皆不究竟,只有證得了無餘涅槃才是真正脫離了「界」的束縛。在462經中,阿難仍就三界之事而作偈,所謂「若色界眾生,及住無色界不識滅界者,還後受諸有。若斷於色界,不住無色界,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其大意與461經總體相仿,也就是說三界並非安樂之所,欲界不用說,色界也有問題,就連很多人企盼終生的無色界,也是沒必要去留戀的。只有出離三界(滅界),才能真正脫離於生死。因此在463經中,阿難進一步提出了「出三界」,並且提出了具體的出離方法,即「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餘,不復轉還有」。斷除貪愛,就不會造出種種惡業這是滅除煩惱的根本方法。如果貪愛不除,煩惱將無從斷起。這是常識,也是佛陀以及諸大弟子們反覆強調的話題,也是原始佛教的根本要義所在。(9月12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