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經(帝釋經):經中敘述佛陀在三十天說法,四眾弟子頗念佛陀,於是請求目犍連往請世尊回還世間(閻浮提)說法。佛陀慈愍眾生,「卻後七日,世尊當眾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樹下」。由於本經敘述性頗強,且神異色彩濃厚,對教理的探討不多,故而簡而化之。
第507經(諸天經):本經敘述諸天對於佛陀皆具足信仰,皆得三寶的不壞凈成就。
第508~534經:此26個小經內容大體相似,故一並敘述。
508經:敘述目犍連與勒叉那尊者一起外出乞食,途中目犍連尊者「欣然微笑」,勒叉那尊者不知其意:「若佛與佛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緣而發微笑?」目犍連回答說:「所問非時,且入王舍城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當為汝說。」目犍連尊者為什麼此時不回答呢?他並不是故意賣關子,而是另有原因。當回到世尊前時,勒叉那尊者再次問起,目犍連尊者回答說:「我路中見一眾生,身如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乘虛而行。我見是已,作是思惟:如是眾生受如此身,而有如是憂悲大苦,故發微笑。」很顯然,這個「身如樓閣」的眾生,自然不是人類,在後面一些諸經中,均稱之為「大身眾生」,相當於大神之類的眾生。而「身如樓閣」且能「乘虛而行」,擁有一定神通的眾生,為什麼會「啼哭號呼,憂悲苦痛」呢?原因是它遭受著「憂悲大苦」的折磨而無力自救。這又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目犍連尊者在途中見到此大身眾生,遂「欣然微笑」,此時勒叉那尊者問他何故發笑,而目犍連卻以不方便為由推託。為什麼推託?根據我個人的理解,便是「所問非時」,也就是說此時既不適合問,也不適合回答。一者大神尚未行遠,苦惱眾生在痛苦之時,很容易狂暴動怒,弄不好會招惹煩惱;二者目犍連親眼所見大身眾生,而勒叉那尊者顯然沒有看見。如果目犍連強意說出原委,勢必引起勒叉那尊者的疑慮。怎麼辦呢?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當著佛陀的面,把事情的經過稟報一遍,請求佛陀的印可。佛陀聞後,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我亦見此眾生,而不說者,恐人不信。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痴人長夜受苦。」佛陀在這里說得很明白,能夠見到那些平常人看不見的眾生,一定需要了不起的神通,即「決定通達」。因為大家都看不見,如果勉強說自己看見了這種眾生,大家肯定斥之為「痴人說夢」——這是對目犍連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贊嘆。不僅如此,佛陀還說出此大身眾生的前世因緣:「過去世時,彼大身眾生在此王舍城,為屠牛兒,以屠牛因緣故,於百千歲墮地獄中,從地獄出,有屠牛餘罪,得如是身,常受如是憂悲惱苦。如是,諸比丘!如尊者大目犍連所見不異,汝等受持!」意思是讓大家都要相信目犍連所說的話,不要有任何疑惑。此經重點:屠牛者(殺生)必遭惡報。
509經:敘述目犍連在乞食途中,見一眾生筋骨相連,鷲、烏等隨而食之,此眾生極大苦痛。佛說前世屠牛者的余報。第510經、511經中,目犍連看到一全身無皮膚的眾生行於空中,被鳥獸爭食,佛說其前世為屠羊者。512經講述墮胎者的果報;513經講述調象士的苦報,因為對眾生太苛刻太嚴厲了;514經講述好戰者的苦報;515經講述獵獅者的果報;516經敘述殺豬者的果報;517經敘述斷人頭者的苦報;518經講述鍛銅師以偽器欺人的苦報;519經講述捕魚師(捕鳥、網兔等)的果報;520、521經講述點卜者所受的苦報;522經、523經講述邪淫、賣色者的果報;524經講述生瞋恚心的果報;525經講述憎嫉的果報……534經講述比丘諍訟者的果報。總之,此26經皆講今世之果前世之因,其用意無非就一個,即今生得惡果,前世必種惡因;而今生若不行善因,則後世必遭惡報。關於因果的話題大家都很熟知,此處不再贅述。(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