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一)~F 566經~575經:此十經均敘述質多羅長者的一些事跡,故一並敘述。

  566經~575經:此十經均敘述質多羅長者的一些事跡,故一並敘述。

  566經:敘述質多長者對佛一偈的深刻理解。有一位名叫質多羅的長者慧根深厚。有一次一位名叫那伽達多的比丘以佛的一首偈,讓質多羅長者談談想法。此偈內容為: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

  並問道:「長者,此偈有何義?」

  質多羅長者從來沒有聽聞過此偈,他不禁問道:「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耶?」回答是:「如是」,也就是世尊的確說過此偈。但是質多羅長者一時回答不上來,便回答說:「尊得!須臾默然,我當思惟此義。」不一會兒,他回答說:

  「青者謂戒也,白覆謂解脫也,一輻者身念也,轉者轉出也,車者止觀也,離結者有三種結,謂貪、恚、痴。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來、已知、已斷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未來世成不起法。觀察者謂見也,來者人也,斷流者愛流於生死。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不縛者謂三縛:貪慾縛、嗔?ᛨ?縛。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斷、已知,斷根根本,於未來世成不起法。是故……世尊所說偈,我已分別也。」

  質多羅長者被譽為居家眾中智慧第一,因此他對佛偈的領悟能力是超常非凡的。經過短暫的思索,他能夠很快地將佛偈完整地闡釋出來,是了不起的一位居家大善知識。僅個人而言,本偈中最難領會的是「枝青以白覆」這句偈。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無過失之輪與潔白的車篷」,「青」似可理解為尚在成長期,而「白」則象徵著無有瑕玼的圓滿成熟。結合質多羅長者的理解,多羅樹開花的時候,大且潔白。若滿樹皆為潔白之色,則說明距收獲已是指日可待,故而「白覆」以喻解脫。如果我們還沒有獲得解脫,就必須要積極地求證解脫。從「一輻轉之車」之偈,是一種譬喻。就好像一架輾轉前行的車輪,是永遠也無法停息下來的,它無始無終,輪轉不息。我們的生死也是如此,生而死,死而生,往復輪迴,永無出頭之日。怎麼辦呢?此偈中讓我們要堅持兩點,一是要堅持守戒,二是要善於觀察,修習止觀。而持戒與修習止觀事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內在聯系十分緊密——這是獲得解脫方法與途徑。從總的方向來講,我們獲證解脫過程也就是一個逐漸斷滅貪、恚、痴的歷程。若徹底地斷除了三毒,也就做到了「斷流」。

  那伽達多比丘聞後,十分讚歎,他說:「長者!汝得善利,於此甚深佛法,賢聖慧眼得入。」

  567經:在本經中,那伽達多比丘又問道:「有無量心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雲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種種名?」這裡有四種三昧,分別是無量心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心三昧與空心三昧。此四種三昧是同一種意思呢,還是含義各不相同呢?

  質多羅長者回答:「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意思是說,這兩種情況都是存在的。

  第一種情況具體表現為(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1、無量心三昧:「無量心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一切世間普緣住。」也就是四無量心。

  2、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三昧。」

  3、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

  4、空心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第二種情況具體表現為(有法一義種種味):

  「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是空,於貪空(將貪空掉),於恚、痴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11.2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