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一)~D 第564經(比丘尼經):本經敘述阿難對一位起染心的比丘尼說法(當斷穢食、嬌慢、愛欲),使其發露懺悔。

  第564經(比丘尼經):本經敘述阿難對一位起染心的比丘說法(當斷穢食、嬌慢、愛欲),使其發露懺悔

  本經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經典。我們時常說男人比較生起染欲心,有時候女士也會生起染欲之心。本經就講述一位比丘尼對阿難尊者生起染欲之心。據各種經典記載,阿難的長相非常好,據說其生來容姿端正,面如凈滿月,眼如青蓮華,其身光凈如明鏡。因此,出家以後仍屢遭婦女的誘惑。而最著名的誘惑,莫過於受到摩登伽女的追求。摩登伽女的故事出自於《楞嚴經》,經中的摩登伽屬於首陀羅種姓有一阿難尊者外出乞食路遇口渴,而此時摩登伽女正在一池邊汲水,於是阿難請其布施一缽水。而摩登伽女見阿難長相如此出眾,便產生仰慕之心摩登伽女回到家之後,從此茶飯不思抑鬱成疾。其母知道原委後,便找到阿難,請求娶其女。結果阿難佛陀的幫助下,克服了種種障礙,最終成就自己的道行

  從現在的角度看,阿難摩登伽女之間的最大障礙,莫過於一個居俗家,一個是出家修行比丘。當然,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他們之間不可能成為眷屬的理由——即便是阿難沒有出家,但是他們之間的最難以逾越的鴻溝,莫過於種姓的限制。阿難是剎帝利種姓,處於統治地位的武士階層;而摩登伽只是最低種姓的首陀羅。而古印度種姓制度就好中國古代的門第觀念或門閥制度很多人即便是奮斗終生,也無法跨躍這門無形的門檻。

  那麼阿難佛陀的幫助下,是如何使得摩登伽女幡然醒悟的呢?在《楞嚴經》中,佛陀主要運用了不凈觀,比如說讓摩登伽女喝下阿難的洗澡水,使摩登伽女領悟到人的色身是不潔且污穢不堪的。

  近代的一些佛教考據家們曾經對《楞嚴經》的真偽有過疑慮。假如這種疑慮成立,我們可以說楞嚴經的第一卷似乎是受到了《雜阿含經·比丘尼經》的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是直接的或間接的。本經中說「有異比丘尼於尊者阿難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難:『我身遇疾苦,唯願尊者哀愍見看。』」也就是這位比丘尼曾經到過阿難的居所,親眼目睹了阿難的風采,便產生了暗戀之心。而所謂的「身遇疾苦」,大約就是類似於「相思病」之類的思想疾病阿難第二天的清晨,便「著衣持缽,往彼比丘尼所」。

  可是事情的發展有時出乎我們的意料,經中對此記述道:「彼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露身體卧床上。」這是一種極不嚴肅的行為,是極其輕薄之舉。阿難一進門,當然看到赤身裸體的比丘尼,「尊者阿難遙見彼比丘尼身」。此時他很尷尬,怎麼辦呢?他只好「即自攝斂諸根,回身背住」,也就是轉過身去,背對著比丘尼。這位比丘尼見狀,覺得很不好意思,「即自慚愧,即著衣服」,起身將衣服穿好,然後起身迎接阿難的到來。

  阿難並沒有嚴辭斥責,而是同樣運用了「色身不凈」的道理,來勸導該比丘尼遠離色相。「姊妹!如此身者,穢食長養、驕慢長養,愛所長養,淫慾長養。姊妹!依穢食者,當斷穢食;依於慢者,當斷驕慢;依於愛者,當斷愛欲。」阿難對此三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依於穢食,當斷穢食」:

  「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無著樂想、無驕慢想、無摩拭想、無庄嚴想,為持身故、為養活故、治饑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令來,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若力、若樂、若觸,當如是住。」阿難譬喻道:「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車……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為瘡愈故」,這就叫「依食斷食」。

  2、「依於慢者,當斷驕慢」:

  「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這叫「依慢斷慢」。

  3、「依於愛者,當斷愛欲」:

  「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有漏!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這叫「依愛斷愛」。

  彼比丘尼聞阿難一番開導後,「遠塵離垢,得法眼凈」。於是「禮尊者阿難足」,至誠懺悔發露:「我今發露悔過,愚痴不善脫,作如是不流類事,今於尊者阿難所自見過、自知過,發露懺悔,哀愍故!」(11月25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