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四)~I 第624經闡述有關修習四念處的一些次第問題。

  第624經闡述有關修習四念處的一些次第問題。郁低迦尊者來到佛陀座下求法:「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佛陀對此給予的回答是:「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從師徒之間的這番對話中,我們不能看出,欲求正法,必須端正思惟心態,需要有一個正確求法態度。否則,便是「不悅我心」(不被佛陀所認可);「雖隨我後,而不得利」。

  郁低迦尊者佛道:「世尊所說,我則能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在郁低迦尊者一再懇求之下(「如是第二、第三請」),佛陀對其開示道:「汝當先凈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也就是說,在遵照佛陀的教導去如法修行並不是很難關鍵是要「先凈初業」,然後再來「修習梵行」。如何理解「先凈初業」這句話?本經中對此解釋是「先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修習四念處是需要講究次第的,即「先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首先,需要嚴凈毗尼,對於戒條的持守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其次,需要樹立各自的正知正見,對佛法不允許有絲毫的偏知與邪見;在它們之後,還需要一個具足三業,即在身口意三方面,都要保持清凈無染,做到諸惡莫為而眾善咸揚。只有這樣,修習四念處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若不持戒不正見、不奉善,那麼縱然畢生修習四念處,也是收效甚微。

  625經講述住於四念處就能超越諸魔;626經略述住於四念處能超越生死;在627經中,尊者阿那律請教於佛陀:「若有比丘住於學地,未得上進安隱涅槃,而方便求,是聖弟子雲何正法、律修習多修習,得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陀教導其修習四念處,可以解脫這個問題。在第628經中,佛陀阿難之口,表達了這樣的一種觀點,即「如來為諸比丘說聖戒,乃是為了修習四念處」,從這里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佛陀對於四念處的高度重視,而且也表明了「聖戒」乃是為修習「四念處」而服務的鮮明態度。因為持戒是一種手段,它並不是根本;根本是為了達到「得盡諸漏」。為了達到這一根本目標,就必須要修習四念處,而修習四念處就必須嚴持凈戒。這一觀點在前面的相關經典中已闡述得很清楚,不用再贅述。第629經闡述如果對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的話,那麼對於正法而言,就不存在退轉一說。也就是說,修習四念處對我們來說,只會好處良多,不會有其他任何的副作用。而且,修習四念處,我們也不會再有退轉之虞,因我們只會正向正進,不會出現「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局面。第630經所述大體相似,指出修習四念處,可以「令不凈眾生而得清凈,轉增光澤」。第631經敘述修習四念處,可以「令未度彼岸眾生得度彼岸」;632經敘述四念處可以獲證阿羅漢果位;在第633經中,佛陀甚至將「一切法」歸結為「四念處」,「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第634、635經中,佛陀列舉了修習四念處的種種好處,可以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乃至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這里我們均可以看到修習四念處,甚至最高可以獲證佛果,可謂功德殊勝

  636經:本經敘述具體要從哪幾方面修習,方能修得四念處。從經中我們可以得知,大體上要從四方面入手,首先要「從佛聞法」,其次要「剃除發須,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第三要從身口意三方面修習聖戒,做到防非止惡,「守護根門」;此外還要做到「直其心」,一門心思努力勤修,身心無所放逸,做到「正智正念」、「正身正念,繫心安住」。如此四種皆悉做到,這才叫真正的將身心時刻安住於四念處之中。

  637經講述持戒學戒與修習四念處關係,所謂「衣缽隨身,如鳥兩翼」,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好像鳥的左右兩支翅膀,缺一不可。(2月5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