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善法師:般舟念佛和傳統念佛的比較

  般舟念佛傳統念佛的比較

  第一點:由「唱」到「念」的轉變

  般舟念佛念佛不是唱佛。雖然我們現在有一個變通,有點唱的成分,但實際上還是以念為主。其實念佛的本質是念,不是唱。但是我們都習慣了唱,我問你,你臨死的時候怎麼唱?念佛就是節奏共振。念佛應該怎樣念呢?就是跟你的心節奏共振。念佛是跟你的心和你的身體活動共振一合相才有生命力。所以要實現從內由唱佛到念佛的轉變。我們要實現的第一個轉換就是從一句佛號到念一句佛號的轉變。第二點:踏下去喊出來才能制心一處,都攝六根

  第二個轉換,從「鈴自己響」到「風過鈴響」的轉換。普通念佛是嗓子在喊,般舟念佛是氣在唱,是風過鈴響,不是鈴自己響。要風過鈴響,首先要解決嗓子的持續性問題。你看我從上午講到現在,講一整天不需要喝水,嗓子不啞,何以故?就是風過鈴響,鈴不得不響,鈴自然而響。鈴鐺來者不黏,去者不留,自自然然,聲音長久啊!要實現這樣發音方式的轉換。大家心裡一直有個知見那就是要念得清楚,聽得明白。這個對於(普通念佛)個修來講非常正確。因為你不用六根,你用舌根耳根這兩根或者再加上意根,用三根這樣念確實能起到很好作用。因為,你要是聽不明白,你就妄想了。因為要聽,所以沒有妄想。因為聽這一根是妄想之根,用聽這個(自己念佛)聲音的方便讓你制心一處,所以《遺教經》中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修行就是解決你制心一處的問題。制心一處是哪一處呢?就是阿彌陀一處——執持名號。那麼,從相上看,制心一處是阿彌陀名號這一件事;從內容上看,制心一處是佛的心,是心地佛心一樣,像佛一樣想、像佛一樣思、像佛一樣行,跟佛的心相融共振。制心一處是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那麼制心一處傳統方法是用的是耳根,聽清楚,聽明白,而且用嗓子發音,聽這個音,音聲佛事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說的耳根圓通,是用耳根聽清楚、聲音說清楚。但是這一個布局就不太容易做到身心相融,即使做到程度也比較淺。我們現在這個「踏下去喊出來」是風過鈴響鈴不得不響,因為身心都在動,用全部身心制心在一處。表面看踏下去、喊出來好像是兩處,但其實是共振的一處。那麼制心在這一處就都攝六根,然後沒有妄想,或很少有妄想。有位大德就學師父這樣念佛他說奇怪啊,學了這個念佛方法不能想問題,想問題就不念佛了。這就是說,這樣念佛方法能斷你的妄想、斷你的想法,所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有的人跟我什麼呢?他聽這個聲音就固執於、執著於這個聲音之相聲音要清晰要明白。所以他就對別人的念佛聲生煩惱,為什麼呢他說你沒念清楚、沒念明白。其實,是你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聲音清楚不清楚、明白不明白不都是在念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不會說這個人嘴巴有點念的不太清楚就不要他,而那個人是播音員念得清晰就多加持他一下。其實阿彌陀沒有任何分別心,聲音本身沒有任何分別相,但是你要靠分辨聲音來收攝意根。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念佛方法確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當然過去你們念佛方法確實給你們帶來了很多功德利益不失是一個方法。我們的方法跟這個方法不一樣,我們是踏下去喊出來,是用氣——用這個調動的是呼吸之氣——來震動聲帶(當然我不是在氣功啊),氣衝上來,帶動鈴響。因為這個氣它有多樣性,你踏的力度和踏下去的角度都會有分別,因而唱出來的聲音就會有區別,所以有很多人就聽出不同的聲音。比如有的人就聽成了「賣豆腐」等等,其實這都是聲音的分別相和你念佛過程的分別心所導致的種種煩惱

  第三點:為什麼念阿(ō)彌陀佛,不念阿(a)彌陀佛?

  在唐朝的時候,這個佛號是根據梵音音譯而來。你為什麼念南(na)無(mo)阿彌陀佛,而不念南(nan)無(wu)阿彌陀佛呢?北京話念「無」(wu),唐朝、宋朝念「無」(mo)不念「無」(wu),這個「阿」也是一樣,北京發音念(a),唐朝宋朝的人念(ō)。宋朝滅亡後,其後裔被流放到嶺南,現在嶺南的話就是宋朝官話。念阿(ō)彌陀佛。念阿(ō)只是還回本來面目而已。

  有一天我們這來了梵音專家,他說師父啊,你們這是是有人懂梵語啊?怎麼你們念梵語的阿彌陀佛,不念清朝的阿彌陀佛?(我說)對不起,我們這沒有人懂梵語,暗合道妙我就出了梵音。其實這個本來就念阿(ō),不念阿(a)。再說,咱們前邊幾千年都念阿(ō),到了清朝,幾百年念阿(a),我們當然要學前面的念阿(ō)嘍。但是這個並不是念阿(ō)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阿(ō)是丹田音。(ō)是一口氣,那麼你想身心共振身心共融只能念阿(ō)。這個(ō)能把身體之中的廢氣,那些冤屈之氣、怨恨之氣、那些不通之氣、郁積之氣全部排出來。念阿(a)身體能量交換就出不來。通過聲音不同的位置,調動身體不同的能量,讓身體全部參與進來,這個是阿(ō)字的妙處。阿(ō)彌陀佛全部是丹田音,尤其是佛字聲音全部出來了

  念阿(ō)彌陀佛,發音的不同調動身體能量也不同,位置不同,然後產生能量狀態也不同。也就是,能不能都攝六根,關鍵在於這個發音。因此,阿(ō)彌陀佛,這個(ō)是丹田音,不能省略,不能改。阿(ō)彌陀佛會調動你身體力量聲音不同調動的力量也不一樣,那個體能的結構不一樣,身體的場能也不一樣。這個佛號是法喜充滿的、是能破昏沉的、是有力量的、是有能量感的、是向上的、是震撼的。所以說必須念阿(ō)彌陀佛,不念阿(a)彌陀佛。這是第三點要講的。這是念佛發音

  第四點:大聲念佛殊勝——音聲佛事

  長久以來,我們從來就沒有大聲念過佛。在家裡不敢念,家裡人會說你是神經病;在廟里不敢念,這樣做如法;在禪房更不敢念,因為禪房講止語,講靜;在念佛堂大眾共修時也不敢念,大眾念佛你不能把聲音蓋過別人,顯擺自己行,就有很多掛礙。但是如果沒有大聲念佛過程,你絕對不會體會到身心共融的境界。所以我們提倡大聲念佛大聲念佛之後的定是甚深境界甚深微妙不念而念,念而無念。

  很多念佛功夫淺,就在於沒有經過大聲念佛的鋪墊,沒有深入進去,沒有一步一步夯下去。因為你聲音特別淺,根本沒有深度,所以很快就昏沉了,昏沉了就沒有聲音了。昏沉第一個表現就是聲音昏沉相。無始劫以來,我們就缺大聲念佛這一課。所以我們就特別來對治它,提倡高聲念佛出聲念佛,這點非常重要。

  念佛聲音的大小能夠決定你進入(念佛狀態)的功夫深淺,而念佛持續的時間能夠確定你堅固(於念佛狀態)的程度。有深度還要有堅固程度,你才能得定。有了定中念佛功夫,然後才能持久不斷,才能進入甚深微妙念佛三昧。所以,一定要大聲念佛

  第五點:音聲相續

  我們特別強調念佛聲音相要持續不斷,要綿綿不絕。念佛相續不斷,這個相續的相要有,而且要有聲音相出來。起什麼聲音相呢?用丹田氣顛出來這個聲音的相,是一合相的聲音相。這個聲音要高出平時的音。昏沉時,聲音昏沉相首先出來,隨後腳步就昏沉了,再然後就徹底昏沉了,就開始念昏沉不念佛了。要過昏沉關的根在哪裡?就是在聲音昏沉始處,還有身體昏沉始處去對治它。聲音昏沉始處在哪裡?是嗓門低了。那麼身體昏沉始處呢?是腳步已經亂了。隨後的結果就是聲音與腳步不配合了,人就慢慢開始睡了。這都是昏沉始處、懈怠始處、懶散始處。所以這個時候念佛特別強調要出聲音,要大聲音,要一合相的這個聲音

  出聲念佛是硬相續。就是要強迫自己出聲念佛。不能隨順自己越念越小,然後就沒有聲音了。但是你們都有一個毛病:第一天的時候都興高采烈,念到最後就沒有聲音了,嗓子啞了,然後就不高興念了這個時候是個弱點。不出聲念佛你就完蛋,就開始昏沉了。假如你念不成的時候,你的嗓子已經不行了,怎麼辦呢?我師父教我丹田氣。他說,嗓子啞了接著念,念到嗓子出血再念,再出血再念,念到嗓子出一些血,丹田氣就訓練出來了。因為嗓子啞了,不能用嗓子,就只能用丹田氣了。這時候就調動出了丹田音。所以說當你嗓子啞了怎麼辦?我說呀,嗓子最少有十二個頻道,此頻道閉彼頻道起,真是這樣的。所以這個嗓子好像立體聲一樣,有很多聲音在裡面。這是因為嗓子啞了,繼續念反而把嗓子練出來了

  這個就是告訴你,不要管嗓子啞了,繼續唱、繼續練、繼續念。一、能開發你嗓子的頻道,讓你的嗓子變得雄厚、變成多音道、變成多聲道立體聲。二、你嗓子啞的時候有個技巧,可以只(出聲)念一個字「...佛」,念一個字你肯定能念出來。然後過渡到念兩個字,然後過渡到四個字,這是一個方便法。第二個方便法,如果你嗓子啞了,就用鼻子一直哼。其實鼻子哼也是用的丹田氣。這樣你就能保持聲音把上下貫通起來。力量的源泉在於聲音聲音能把身形上下貫通起來,能夠入法界流,匯法界海。和法界融為一處這樣一個過程,就是通過聲音來完成的。

  第六點:音聲的一合相,踏下去喊出來

  把一合相的聲音調動出來,你就能昏沉消融在無形當中,將境界相消融於無形當中,將苦痛消融在無形當中。這個是核心核心關鍵之法。首要的關鍵是——踏是基礎聲音要跟腳,這樣就能夠把整個身體帶起來,把六根都攝住。那麼通過制心一處就能夠得到甚深禪定甚深境界說到一合相,我給大家解釋最重要一點。武術隊員抗擊打怎麼練的,一邊打一邊喊,這時候不覺得痛,對吧?所以說喊出來就不痛,你要是不喊出來就痛。一樣道理,你踏下去再喊出來,身體的承受能力就會呈幾何級數成百倍上千倍地增長,所以一定要踏下去喊出來,就能苦痛關、昏沉關、境界關、情緒關、環境關等一切關都過。因為你一合相出來,心力提起來,你就大象,那個阻力就變成了螞蟻大象螞蟻咬一下就沒有關係。可是如果你聲音矮下去,節奏感下去,你就象個遊魂一樣,然後你就變成螞蟻了。大象輕輕吹口氣你就倒地上了。所以這個力量的對比非常的明顯。所以大家要真正體會踏、喊的妙處,是深妙,是微妙。踏下去喊出來要配合好。這個基本功一定要訓練,當你這個基本功具足的時候才可以行般舟,才可以閉般舟關,才能將苦痛昏沉境界等各種阻礙降到最低。這是個基本功是個原始點。重視這個基本功,反復訓練這個基本功,牢牢樹立堅固這個基本功,過一切難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