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七)~C 715經(食經):本經敘述五蓋與七覺分皆依食而住,如同人身依食而住一般。

  715經(食經):本經敘述五蓋與七覺分皆依食而住,如同人身依食而住一般。

  本經思辨思彩比較濃厚。所謂「食」,似乎可以理解為「滋養物」;因為人依滋養物而活命,無法擺脫,因此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染著」。正如本經所說:「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五蓋如此,七覺分也是如此,都是「依於食而立,非不食」。根據經文所述,現一一略錄如下:

  一、五蓋而食

  1、貪欲蓋:依觸相而食,由觸而生受,由受而生愛,於彼不正思惟,未起令起,已起令增廣,故名欲愛蓋之食;

  2、嗔恚蓋:依障礙相而食,於彼不正思惟,未起令起,已起令增廣,是名嗔恚蓋食;

  3、睡眠蓋:依五法而食(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令起,已起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

  4、掉悔蓋:食四法而食(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覺(本來所經過的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令起,已起令其增廣,是名掉悔蓋食。

  5、疑蓋:依三世而食(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三世猶豫,於彼不正思惟,未起令起,憶起令其增廣,是名疑蓋食。

  二、七覺分而不

  1、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思惟,未起令不起,已起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

  2、擇法覺分不食:謂於善法撰擇,於不善法撰擇,於彼不思惟,未起令不起,已起令退,是名擇法覺分不食

  3、精進覺分不食:謂四正斷,於彼不思惟,未起令不起,已起令退失,是名;

  4、喜覺分不食:有喜,有喜處法,於彼不思惟,未起使不起,已起令退,故名

  5、猗覺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於彼不思惟,未生令不起,已生令退失,故名

  6、定覺分不食:有四禪,於彼不思惟,未起不起,已起令退失,故名

  7、舍覺分不食:有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於彼不思惟,未起不起,已起令退失,故名

  上文中所列的兩種情況,無論是五蓋食還是七覺分不食都是一種顛倒邪知邪見。如果通俗地講,就是對於壞的,我們卻很喜歡,以惡不善法為食,這本身就是一種習氣;而遠離諸善法,甚至對善法持有排斥心、厭噁心,所謂親近惡法而遠離善法,這也是一種惡習。比如說,貪婪、嗔恚等五蓋是惡法,可是我們卻以之為「食」,「未起令起,已起令其增廣」,而且還自以為活得有滋有味,其結果必然是與菩提大道越來越遠;而諸如念覺分、舍覺分等七覺分是通向菩提的大善法,我們卻對之絲毫「不食」,「未起令不起,已起令退」,連與生俱來的那點兒善根都被自己折騰得一干二凈——根本就沒把它們當回事兒,這些都是十分錯誤思想觀念

  那麼什麼才是正確思惟方式呢(正思惟)?簡單地說,說是對於五蓋而不食,對於七覺分卻倍加珍惜,六時食之。對於惡法,要未起令其不起,已起令其逐漸退失;對於善法,要未生令起生起,已生令其增廣。如此一來,我們必然是善法與日俱增,而惡法如日薄西山,漸行漸遠。與善法為伴侶,與善法隔永生,如此這般,豈有聖道不成之理?(3月5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