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七)~D 716經敘述比丘若不正思惟,則四正勤不會生起,七覺支也不會生起,反而會生起五蓋。倘若正思惟,則上述相反。

  716經~720經:此五經內容大體相近,故一並闡述。716經敘述比丘若不思惟,則四正勤不會生起,七覺支也不生起,反而會生起五蓋。倘若正思惟,則上述相反。「於內法(指思惟中的內在之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這里所講的是不正思惟的嚴重後果,當然是惡法叢生,善法湮失。這里的惡法,主要是指五蓋;而所謂的善法,則是指七覺支。如果擁有正思惟呢,自然是善法增長,惡法逐漸退卻。第717經中所述的義理,與716經大體相同,經中還提到如不正思惟,則「惡知識、惡伴黨」會隨之而來,而它們主要是指貪欲等五蓋。在718經中,乃為尊者舍利弗為大家所作開示,其中重點則是講述了舍利尊者本人早已證得七覺分,對之可謂隨心所欲,遊刃有餘:「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不僅在朝時、日中還是日暮都能做到「隨其所欲,多入正受」,也就是時時將自己關照於七覺分的禪定之中,不會錯亂。舍利弗對此作譬道:「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篋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不僅如此,舍利對於七覺分,已經是「清凈純白,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

  在719經中,同樣是談到七覺支的話題。尊者阿提目多詣尊者優波摩,請教了這樣的問題:「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此話的大意是說,如果比丘能夠方便善巧地修習並運用七覺分,那麼無論論身處何境(樂住、苦住),均能保持一顆平常心而不會受到種種外法內法的左右。那麼比丘該如何修呢?優波摩回答說:「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亦如是說。」如果比丘不懂得如何修行不懂得如何解脫也不會減少自己的睡眠時間,整天無所事事,自然是惶惶不可終日,即使他中何下功夫也不會修獲善法——這就是典型的「不正思惟」。需要注意的是,五蓋中的「睡眠」不僅是指貪睡,即使與正常的睡眠時間相等,也可以歸於「睡眠蓋」。在原始佛教看來,睡眠之所以是「蓋」,主要是他們不利於精進修行。一般而言,一個出家修行者,一晝夜只要睡足六個小時,已經是綽綽有餘了。「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這里所列出的重點是兩個第一個是減少睡眠(「正害睡眠」),第二是束縛自己的身心,切莫心浮氣躁(「調伏掉悔」)。如果首先把這兩點做好了自然是「不勤方便,而得平等」,不需要太多的氣力,便可以獲得眾生佛性平等的悟性。

  而在720經中,開示的主角從優波摩尊者轉到了阿那律尊者。阿那律比丘很有神通,被譽為「天眼第一」。諸比丘所請教的問題是:「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阿那律回答是「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眾比丘問道「雲何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阿那律的回答是「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解脫,善害睡眠……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如是其他六覺支,亦復如是。從這里可以看出,以上諸經所講的主旨,是基本相同的。(3月6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