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二十八)~F 第769經敘述婆羅門的「世乘」與佛陀的「梵乘」。

  第769經敘述婆羅門的「世乘」與佛陀的「梵乘」。從本經對婆羅門的描述中,我們多少知悉了有關婆羅門在裝束嚴飾方面的一些細節。比如說,婆羅門似乎對白色十分推崇,喜歡乘坐白色的馬車,經中所說的一位叫「生聞」婆羅門,從頭到腳皆以白相伴,所謂「白馬、白車、白鞚(白色的韁繩)、白鞭」。不僅如此,在穿著方面似乎也是以白色為上,比如說「頭著白帽、白傘蓋手執白拂,著白衣服、白瓔珞,白香塗身」。「白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香料,不是很清楚。而且,在隨從人員方面也是以白色為上,所謂「翼從皆白」。這位生聞婆羅門很時威風,「出舍衛城,欲至林中教授讀誦」,大約就是教授吠陀經典之類。生聞婆羅門所過之處,大家皆是佇足圍觀,不禁發出嘖嘖讚歎之聲:「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這個地方兩種意思,一種是對婆羅門所乘的車馬及裝束稱道有加,另一種意思是指婆羅門學問很深,他所講授的義理都是不了起的,屬於當時社會中頂級的知識範疇,一般人或者其他教派的人,只能望洋興嘆。因為「婆羅門」三字譯為「凈裔」,即種姓很純正,不存在混血情形婆羅門人以死後上生梵天志向,因此又將婆羅門稱作「梵志」。因此「婆羅門乘」可譯為「梵乘」,即為清凈之乘,高貴純正之乘(喻其教法殊勝)。

  阿難當時也在現場,「尊者阿難婆羅門眷屬、眾具一切皆白」。回到祇園精舍後,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向佛陀稟報。阿難的問題是:「雲何世尊!於正法、律,為是世人乘?為是婆羅門乘?」在這裡阿難就把主題引到了世人乘與梵乘兩方面來了,請佛陀為之開示指點。從佛教立場上來講,婆羅門乘當然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梵乘」,因為他們的教理佛教所主張的幾近於格格不入,因此,從佛教正法、律角度來看,當然是屬於世人乘,「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世尊說:「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在這裡的「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四種乘,其意義是基本一致的,並無顯著的界限,它們都是立足於自度,並且能將眾生從此岸載至彼岸教法修法。而這裡我們所見到「大乘這一術語,與後期的大乘思想是有差異佛陀在後面解釋何謂此四乘時,也就是「謂八正道正見至正定」。在世尊看來,能引導人從迷轉悟的法門,方可稱得上是「婆羅門乘」,即梵乘。我們從《長阿含經》的相關經典中可以看出,佛陀對於婆羅門並不是一概否定。佛陀觀點是,婆羅門先祖們實際上也很講修持都很精進,都以自我解脫為己任。後來婆羅門的後裔們在思想上發生了變異,生活日益腐化墮落,到最後只剩下裝神弄鬼的騙人把戲。如今的婆羅門,縱然被外表的華麗所蔽遮,卻無法掩蓋住庸俗市儈的低級趣味,因此佛陀婆羅門教法歸為「世人乘」,對於精神解脫並不能起到半點幫助。而唯有八正道才是符合正法律之乘、大乘,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婆羅門乘(梵乘)。這駕梵乘,擁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佛陀在後面的偈言中說道:

  信戒為法軛,慚愧為長縻,正念善護持,以為善御者。

  舍三昧為轅,智慧精進輪,無著忍辱鎧,安隱如法行。

  直進不退還,示之無憂處,智士乘戰車,摧伏無智怨。

  從上述的偈句中,我們可以品味出很多特點出來,此不一一詳述。(3.1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