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五)~J 981經與980經大體相似,只是將說法的對象由眾商人換為諸比丘,主要是教導比丘於空閑處的安住法。

  981經與980經大體相似,只是將說法對象由眾商人換為諸比丘,主要是教導比丘於空閑處的安住法:「若比丘於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事及法事、僧事,如前廣說。念如來事、法事、僧事之時恐怖即除。」二經雖然內容上大體相近,但是由於面臨說法對象差異,其深義亦有明顯的不同。比如說我們在談五戒時,出家居家皆共修之(出家沙彌十戒中即含有五戒),二者的差別只是「戒淫」與「戒邪淫」的一字之差,其餘皆完全相同。熟悉戒律的人都知道,居家五戒出家五戒在具體內容與執持方法上均有較大的不同。因此佛陀在對眾商人說法時,可能會將「除恐怖」建立在供養三寶功德,並與之相應的三寶加被與感應方面。而當聞法對象比丘眾時,則會教導他們念及三寶之時,更多的則要「依於自洲」,倚仗自身的定力智慧去克服一切恐怖心理

  982~983經:此二經主要闡述無所著的思想。前者是佛陀對於舍利弗的開示,後者是阿難獨自思惟後請佛印證。關於心無內外諸相的話題,在雜阿含的開篇便用大量的經文予以敘述。佛陀在此二經中,主要教導佛弟子能做到「於自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我慢系著使」,便可以獲得二解脫及「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對於無我我所、我慢」三者,相信大部學佛都很了解,而且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因為這個道理太淺顯了,使得很法師不願意就這個問題過多地花費時間。然而越是淺顯的道理,就越難徹底地搞明白。正如佛陀所說,「我能於法略說、廣說,但知者難」,即便是知道是了解和熟知,想搞懂這些「法」,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對於這樣的義理佛陀曾經用偈頌的方式教導了「波羅延富鄰尼迦」尊者的提問。此偈為:

  世間差別,安所遇不動寂靜離諸塵,拔根無希望;己度三有海,無復老死患。

  「世界差別,安所遇不動」實際上就是說讓我們樹立世界萬物一切平等思想,這種平等,主要是指內外無有分別,它是無我無我所、無所慢」三者的具體體現。如果心中有我與他的分別,則世間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因此我們可以說「無我無我所、無我慢」是修行生死的基石,也並不是我們輕易所能斷滅的。

  對於無我」等觀點阿難尊者在「獨一靜處」的思惟中對此作了深切的體悟,並且把他的參禪心得佛陀稟報,佛陀給予了「如是!如是!」的肯定和印證。前經的經偈重點講樹立心下的平等觀,983經則重點講如何觀察和斷除三毒五蓋:

  斷於愛欲想,憂苦亦俱離;覺悟睡眠,滅除掉悔蓋;

  舍貪恚清凈,現前觀察法,我說解脫,滅除無明暗。(7.1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