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六)~F 1000經:佛陀回答天人有關四種善知識的問題。

  第1000經:佛陀回答天人有關四種知識的問題。

  關於善知識佛教界的法師們談得很多,分析得很透徹、很到位。什麼叫知識?《雜阿含》卷四作如此定義:「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兇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知識具足。」 ­《增一阿含》對其描述為:「夫善知識之人即是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皆悉免生、老、病、死。」­如果從世俗立場上來說,善知識一般可表述為:自己具備一定長處,且能給他人帶來某種幫助的人,大約可以稱其為善知識,即所謂「自大大利亦利他人」。在處理自利與利他的關係上,善知識更傾向於利他,有時候可以做到給予他人無私幫助。若從佛教觀點上講,善知識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有德行,有智慧,且具有一定的實修功夫男女二眾。

  在本經中,天人所提及到四種知識經文對此敘述為:「何等人能為,遠游善知識?等何人能為,居家善知識?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後世知識?」歸納起來,四種知識要有遠游、居家、通財、後世四種。它們主要是從世俗居家角度來進行敘述和劃分,與佛教常規意義上的善知識稍有不同。佛陀對此四種知識的答復是:

  商人導師,遊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知識

  此四種知識道德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三種,更將人們引向現實道德倫理行為中。

  1、遊行善知識——此處講到商人導師」。也就是外出經商時,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都需要一個人負責領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船把式或車把式,他們見識廣、經驗足,能夠幫助商人們快捷、平安地抵達目的地,使所有的商人都能出入平安,且能賺取可觀的商業利潤。這樣的引路人,便可以稱其為「遊行善知識」。

  2、居家善知識——從居家男士而言,所謂居家善知識,乃為與己相伴廝守終生的妻子也就是賢內助。對於成功的男士而言,其背後往往有一位默默無聞的女士在作辛勤奉獻。所以佛陀說,從家庭而言,擁有一位貞祥賢良的妻子,便是男人最好的知識。這對於時常外出的男子而言,將具有甚深現實意義

  3、通財善知識——所謂通財,可以理解為親朋好友們的人情往來。對於居家過日子平常百姓而言,逢年過節時,親朋之間總要走動走動。如果長時間不走動,自然就顯得生疏。《增廣賢文》說「窮在鬧市無人問,窮在深山有遠親」,是說世俗人情有時是很勢利的,所謂世態炎涼,大約如此。然而親朋好友家中的一些紅白喜事,總要或多或少地隨一份子,也是在所難免。若彼此關係好,能對得上眼的,就多走動走動;如果話不投機,「杯杯只敬有錢人」,也可以少些走動,亦未嘗不可。故而佛陀說,「宗親相習近」,也是關係不錯,可以與自己促膝而談者,乃稱其為「通財善知識」。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處理好鄰里之間的人關係,不僅是一門學問,更為佛陀所積極主張並踐行之。

  4、後世知識——佛陀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顯得有些抽象,即「自所修功德」。從自身而言,若想死後有個去處(起碼不會淪落於三塗八難當中),需要在有生之年裡為自己多培植些福德資糧。如何培植福德呢?方法很多,典型表現為多行布施(一般為三種施),多做善事(濟貧幫困、修橋鋪路、修廟建塔、施醫送葯、給予出家人以四事供養等等)。而這些善事布施所滋養的功德,乃是我們後世的「善知識」——它們會在我們在後世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以上從四個方面談到善知識。至於如何親近知識,容以後再談。(7.3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