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七)~H 1039經記述佛陀為淳陀長者說法,其主題為:什麼叫真正的「凈行」?

  1039經記述佛陀為淳陀長者說法,其主題為:什麼叫真正的「凈行」?

  淳陀長者起初對佛教沒有生起正信,而是信奉裸形外道即耆那教。在他看來,那些「奉事於水,事毗濕婆天」的沙門婆羅門才是具備「凈行」之人,並稱這些人的凈行,才是長者所「宗仰」之人。所謂「凈行」,是指能使身口意三業都能獲得清凈修行法門。這些沙門婆羅門所謂的凈行,究竟是如何修習的呢?經中對這些人的行為記載說:

  「執杖澡灌,常凈其手。如是正士能善說法言:善男子!月十五日,以胡麻屑、庵摩羅屑以澡其發,修行齋法,被著新凈長鬘白氎,牛糞塗地面而卧其上。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觸地,作如是言:此地清凈,我如是凈手,執牛糞團,並把生草,口說是言:此是清凈,我如是凈。若如是者,見為清凈;不如是者,永不清凈。」

  如果說以「胡麻屑、庵摩羅屑」用來洗澡洗發,倒可以忍受;但倘若讓一個人躺在牛糞之上,並且用手去「執牛糞團」,就有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牛糞本來是很臟的東西,現在卻用它們來朝身上塗抹,並且作各種各樣的古怪動作和姿式,我個人以為,這種行為不能稱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而應該帶著濃厚的原始巫術色彩。若從佛教觀點來看,這不僅不是什麼「凈行」,相反恐怕連做外道的資格都不夠,只能稱之為歪門邪道了。

  那麼佛教所說的「凈行」,又是指哪些內容佛教將法(或業)分為黑白兩種,善法為白,惡法為黑。所謂白法有白報得凈果,黑法有黑報能得不凈之果。一般而言,所謂的凈行,是指十種善業;所謂惡行,乃是指十種惡業惡業下沉,善業上升。下沉至三惡道和阿修羅道,上升至人天界。對於惡行和十凈行,大家都很熟悉,茲略述如下:

  十惡行

  1、殺生:「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吝惜,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

  2、偷盜:「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

  3、邪淫:「行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幹,不離邪淫。」

  4、妄語:「不實妄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舍離,是名妄語。」

  5、兩舌:「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

  6、惡口:「不離惡口罵,若人軟語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不離粗澀,是名惡口。」

  7、綺語:「綺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雜穢之語亦為綺語范圍。

  8、貪:「不舍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舍。」

  9、嗔:「嗔恚弊惡,心思惟言:彼眾生應縛、應鞭、應杖、應殺,欲為生難。」

  10、邪見:「不舍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報、無福、無善行惡行、無惡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

  而十凈行則與十惡行正好相反,這些可稱為「白法、白報,凈有、凈果」,可以令我們死後「輕仙上升」。從時下勢局而言,推行十凈行,對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弊。比如說離殺生便是主張世界和平、干戈永息;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兩舌等,既可以有效地緩解人際關係緊張,同時也可以有利於構築一個和睦相處、誠信經營的社會發展環境。而遠離貪嗔邪見,則可以適度抑制日益高潮的物慾膨脹,縮小兩極分化,緩解社會矛盾,甚至對於富人民的思想文化生活都有莫大的幫助。十凈行便是佛教義中有利於社會各階層需求且有利於國民的「積極因素」,完全可以向全社會大力推廣並力行之。(8.29.)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