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經~1044經,此三經主題是:何謂法行正行?
此三經是佛陀在拘薩羅國遊行時,居止於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有一位婆羅門長者來拜望佛陀,順便向佛陀請教一些問題。在1042經中,長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其中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行何因造何法而生地獄與天堂當中。如問「何因何緣有眾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佛陀回答說「行非法行、行危險行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哪些是屬於「非法行」與「危險行」呢?佛陀回答是「殺生乃至邪見」,即十種不善業。相反,何因何緣身壞命終之後得生天上呢?即「行法行,行正行」,具體而言,即「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這里的「天上」,其范圍很廣,比如說得生人間的官宦帝胄的大富大貴人家,以及天上的四天王天乃至三十三天、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如果居家人士欲求生於梵天(梵志),以此行正行法行之故,並「持戒清凈,心離愛欲」的話,那麼其「所願必得」,肯定沒有半點懸念。
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我們在原始經典中經常見到「梵志」詞,不少法師在講經時,就很直接地將「梵志」解釋為「外道」,實際上是不準確的。佛陀說法一貫講究善巧權變,真正做到了「應機說法」,使所有聞法者都能同霑法乳。我們現在很多法師都有一個毛病習氣,不善於區別聞法對象,就一個勁地勸人家往生西方,就勸人家了生脫死。問題並不是所有三寶信眾都願意往生西方和了生脫死的呀!對於這些人,我們該怎麼辦呢?在《中阿含·梵志陀然經》中就給了我們一個很成功的度化經歷:舍利弗尊者在俗間有一個朋友名叫陀然,生前幹了不少壞事,在當地名聲很不好,舍利弗為此還特意登門予以勸誡,然而效果並不怎麼好。後來陀然長者病得很嚴重,距離死神已為期不遠。舍利弗聞訊後就前往予以臨終關懷,為其宣講了很多佛法(其中是否宣講了念佛往生西方凈土的殊勝法門,不得而知)。可是陀然對這些並不怎麼感興趣,始終保持沉默。舍利弗尊者不愧是智慧第一,他看穿了陀然的心思,於是改為他講授四無量心法,滿陀然所願,助其死後上生梵天。可以說,立志於生於梵天的人並不可恥,相反卻十分難得。所以說,簡單地將「梵志」列為「外道」,是不太負責任的一種說辭。
1043經、1044經內容都大致相仿,只是1043經中的這位婆羅門長者出門時排場比較大,估計是當地的一個擁有「梵分」的小地主。其場面是「乘白馬車,多將翼從,持金柄、傘蓋、金澡瓶」,浩浩蕩蕩,很是威風。至1044經中,佛陀不僅為長者講說了戒殺乃至戒惡口兩舌等法,而且也宣講了四不壞凈之法。若修習此十善行和四不壞凈法並得以成就,得以得須陀洹之果。須陀洹者,乃「不墮惡趣法」,可以「決定正向三菩提」,當「七有天人往生」之時,便可以「究竟苦邊」,達到最高的完美解脫。(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