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經:有一位與佛陀同為釋迦族的族人叫菩提,他來到佛所對佛說:「善哉!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為世尊親屬。」意思是說釋迦佛成就了佛道,作為佛陀的宗族,他感到無比的榮耀與自豪,整個釋迦族的人都沾了佛陀的光。佛陀並不同意菩提的觀點:「莫作是語,我得善利,得與世尊親屬故然。」為什麼不能這麼說呢?「菩提!所謂善利者,於佛不壞凈,於法、於僧不壞凈,聖戒成就。是故,菩提!當作是學:我當於佛不壞凈,於法、僧不壞凈,聖戒成就。」與釋迦佛有親屬關係,能不能給自己的修行帶來好處呢?當然有的,但是二者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比如阿難尊者,直到佛陀滅度,也沒有證到阿羅漢的果位,相反,諸如那些與佛陀毫無親族關係的諸大比丘,一個個卻都成就了聖道。因此佛陀說,與世尊沾親帶故並不能為自己的修持帶來實質性的幫助,而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親口宣說的「四不壞凈」,這才是真正的「世尊親屬」,修學它們,踐行它們,就一定會獲得很大的「善利」,必將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1124經敘述佛弟子如能對佛法僧三寶以及聖戒生起凈信,就必能往生天上。「彼聖弟子今得於佛不壞凈成就,以是因緣,亦當復來生此善趣天中。」
對於須陀洹果(初果)有法益的四種法,此四種法為: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這四種,我們有時將其稱作「四預流支」,也就是進入聖流應具備的四種條件。第一就是親近善男子(或「善知識」),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善知識呢?從當前佛教而言,一是要對經論很熟悉,博覽群書,多聞廣識;二要具備豐富的實修經驗,不能搞紙上談兵;三要善於講經說法,善巧導領大家去禪修和念佛等修持實踐活動;四要具備慈悲心,誨人不倦,毫無保留,不效拳師。第二個是聽聞正法。什麼叫正法,按照我的觀點主張,能把四諦十二因緣義理與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這就可以稱作正法。當然有人會說,四攝六度就不是正法?當然也是正法,但從原始佛教觀點來說,還是以四諦十二因緣為根本法。第三個是內正思惟,有的稱之為「如法作意」,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對聽聞而來的正法進行正確且深入的領會分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第五個是法次法向,就是次第修學實踐,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它的前提是方向要正確,絕對不能走錯道兒。有人將此四預流支各歸應到大乘佛教的聞、思、修三「慧」,即「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對應到「聞所成慧」;將「內正思惟」對應對「思所成慧」;將「法次法向」對應到「修所成慧」。並認為此四種預流支唯有成就「慧」,才能談得上真正的解脫。
關於四預流支,在《中阿含·須閑提經》中有著較為詳細的闡述:
須閑提!有四種法,未凈聖慧眼而得清凈。雲何為四?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須閑提!汝當如是學: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須閑提!當學如是。須閑提!汝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已,便聞善法;聞善法已,便善思惟;善思惟已,便趣向法次法;趣向法次法已,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
成就須陀洹果,不僅要具備上述四種條件,同時也應具備成就四不壞凈。在1126經和1127經中,就專門談到這樣的問題:「若有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凈,於法、僧不壞凈,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當知是須陀洹。」(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