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三)~I 1172經(毒蛇經):本經中列舉八種事物,譬喻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境界。

  1172(毒蛇經):本經中列舉八種事物,譬喻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境界。此八種事物分別為:四虺(huǐ,古時毒蛇)蛇、五怨、六賊、空村、浚流、此岸、筏以及彼岸

  佛陀在本經中作了種種譬喻,主要表現為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篋中裝有四種毒蛇,這種毒蛇「凶惡毒虐」,觸之即死。有一士夫對另外士夫說: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遇親養食,接時養護。然毒蛇可謂喜怒無常,隨時會傷人。此時此士夫棄毒蛇而躲逃。

  第二,此人在回家的路上,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此人遂驅馳以走。

  第三,此人見到一間空舍,便進入稍作休息,然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

  第四,後來此人進入到一無人居住的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不僅如此,此空聚落中還有群賊侍候。

  第五,士夫慌忙逃命,只見眼前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此河水流浚急,令人望而生畏。

  第六,在後有追賊,前有大河的情急之下,此士夫只得拾草木而縛束成筏,再籍筏而得以度脫至安隱快樂彼岸

  以上六種經過,可以歸納為三大譬喻,即毒篋之喻、空村之喻以及彼岸之喻。

  佛陀作此譬喻的本意為:

  1、篋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

  2、四毒蛇,譬喻四大,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四大不調能使人生病苦痛,四大散滅,則人身消亡,生命宣告終結。

  3、五怨,即五拔刀怨者,譬喻為五受陰(色、受、想、行、識)。

  4、六內賊:譬喻六愛喜(由六受而生六愛)。

  5、空村:譬喻六內入(眼、耳、鼻、舌、身、意)。

  6、空村群賊:譬喻外六入處(色、聲、香、味、觸、法)。

  7、浚流:譬喻四種煩惱的瀑流,分別為欲流(五欲)、有流(三種存在,即欲有、色有、無色有)、見流(諸多邪見)、無明流(無知及五蓋)。

  8、河:比喻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9、此岸與彼岸:此岸喻為有身,彼岸喻為無餘涅槃

  10、筏:比喻正道

  在上述表述中,佛陀從我們形成有形的色身,一直敘述到證得無餘涅槃,可以說分析得十分全面。色粗四大為我身體形成並最後得以生活於人世的最基本條件,四大是生命得以延續的物質條件;五受陰、六愛喜、內外六入處以及眾生居住的三界都是我們生命中種種境相的展現。最後,我們憑借著八正道,從此岸得以度脫到彼岸

  若要把這則經典講得明白,可以參考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中的部分內容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無人,彼岸林泉樂,禮法離欲尊。

  這四句偈頌同樣表現為兩大譬喻,即丘井之喻和空村之喻。

  丘井之喻:有人在散步之時,一不留神跌落於枯井之中。情急之下,他只好拚命攀住井中的枯藤,使自己不至於落處井底——井底正好有四條毒蛇對他虎視眈眈。他仰頭到藤上有蜂蜜,於是伸舌去舐舔,結果招來了一大蜜蜂的錐螫;他在極度疼痛之餘,卻無意中發現了令他更為恐怖之事一隻老鼠正試圖咬斷那種救命的枯藤。這便是色身的無常,時刻皆有性命之虞,下有毒蛇上有噬鼠,中有蟄蜂,可謂片刻不得安寧。故而說我生活在這世間是「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空村之喻:一個人想逃避罪罰便四處躲藏,路過一無人的村莊,他想留宿一夜次日再走。結果一進村落,便聽到人聲:走呀,這是盜賊頻繁出沒地帶,如果遇見盜賊,性命定然不保!於是此人慌忙逃遁。後來此人慌不擇路,被一條大河阻隔去處。他此時顧不得許多,便縱身一躍跳入河中,然後奮力游到對岸,終於擺脫了死亡的威脅。我們學佛目的是為了逃避魔王的掌控,於是開始學佛修行,然而對自家的六根門頭卻是把持不住,六根觸對六境便引起有漏的六識,然後六識依據於六根,便生起貪嗔痴諸多煩惱,最終難以逃脫魔王的掌心。但是假如我們拋卻一切躍過生死橫流,便可抵達無憂常樂的彼岸。到此時,我們方可稱之為真正的「離欲尊」。至於離欲的法門自然是八正道

  八正道佛陀所說法門,故本經的核心是在教誡我們要禮敬「法寶」。(12.1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