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五)~D 1212經至1221經共十經之中,都有僧人詩人婆耆舍有關。

  1212經至1221經共十經之中,都有僧人詩人婆耆舍有關。1212經敘述婆耆舍比丘出家未久,在舉止威儀方面做得相當好,經中描述其「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攝心繫念」。但是僅憑如此,能不能說就萬事大吉了呢?未必如此。由於婆耆舍比丘「無有隨時教授、無有教誡者」,也就是沒有從旁邊指引他去如何修行,在修行中遇到障礙該如何有效快速地克服,因此婆耆舍比丘「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因為如此,婆耆舍比丘苦惱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他自己作了一首偈,「我今當讚歎自厭之偈」,大致內容是:「當舍樂不樂,及一切貪覺,於鄰無所作,離染名比丘。於六覺心想,馳騁於世間,惡不善隱覆,不能去皮膚,穢污樂於心,是不名比丘!」縱觀偈中內容,無外乎是與「離染」與「去縛」為重點。後來婆耆舍比丘竟從自己吟出的偈頌中獲得了啟發,「心自開覺,於不樂等開覺已,欣樂心住」。從這則簡短記述中,可以看出婆耆舍比丘在某種意義上帶有「獨覺」的色彩。

  當然,婆耆舍在思想理念上的「開悟」,事實上並不能解決現實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比如有一次婆耆舍與阿難尊者一起外出乞食,結果遇到了一位大美女,「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雖然沒有達到魂不守舍的地步,但是心中不由自主地生起愛慕之情。作為身強體壯的小夥子來說,見到漂亮孩子生起歡喜心,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了,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後作為比丘,貪戀女色可不是好事兒,因為「淫心不除,解脫無望」。不過從經中看,婆耆舍比丘自我調控能力很強,當貪色之心剛一生起,他立馬便說了一偈,尋求阿難的幫助:「貪欲所覆故,熾然燒我心。今尊者阿難為我滅貪火;慈心哀愍故,方便為我說!」阿難隨即回答說:「以遠顛倒想,熾然燒其心;遠離於凈想,長養貪欲者,當修不凈觀,常一心正受。速滅貪慾火,莫令燒其心,諦觀察諸行,苦空非有我。繫念正觀身,多修習厭離,修習於無相,滅除驕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對治美色的一般方法是修習不凈觀,而最重要則是需要「一心正受」,使自己的心念時刻常住禪定之中而不會起任何波瀾。在1215經中,記載「有一長者請佛及僧就其舍食,入其舍已,尊者婆耆舍直日住守,請其食分」。大意是一位長者請佛和諸比丘長者家去應供,於是讓婆耆舍一個人留下來看家。說來也巧,這一天「有眾多長者婦女聚落出,往詣精舍。時,尊者婆耆舍見年少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起」。怎麼辦呢?此時就婆耆舍孤身一人阿難尊者是仰仗不上了,只能靠自我調控了。於是他作是念:「我今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見他女人容色端正,貪欲心生。我今當說厭離偈。」

  結論:修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非朝夕可待之事。在邁向正覺的進程中,前面的道路未必都是坦途,有時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反覆甚至是道心退轉。解決的辦法兩個,一個是請明師指點迷津,二是靠自身的能力進行自我調控,不斷調整心態,即自我約束與把握尺度。修行猶如「鳳凰涅槃」般的重生,有時我們需要風雨的洗涮甚至血與火的嚴峻考驗。只有通過重重考驗的勇士,方能最終趨向解脫彼岸。(1.1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