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五)~C 1212經:本經是佛陀與舍利弗之間相互自恣記載。

  1212經:本經是佛陀舍利弗之間相互自恣記載。

  曾經一段時間佛陀與諸大弟子都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進行夏安居。在月中十五自恣日時,大家照例都要自己進行反省,然後請大家幫助自己回憶是否犯有什麼過失佛陀在這個問題上可謂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首先請大家檢舉他在身、口、意三業方面的過失,並要求大家不要客氣,不要以為他是大家的師父,就不好意思檢舉。「汝等為子(法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余財,當懷受我(毫無保留地指出我的缺點),莫令我若身、若口、若心有可嫌責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佛陀的高風亮節與寬廣胸襟,貴為佛陀,他仍十分坦誠地請弟子們檢舉自己的過失,實在難能可貴。

  舍利尊者聞佛主動自恣,他從座中站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我等不見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責事。所以者何?世尊不調伏者能令調伏,不寂靜者能令寂靜,不穌息者能令穌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來知道,如來說道,如來向道,然後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孝,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心行。」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佛陀完全寂靜,不會有什麼「不調伏」的事情發生,所以沒有什麼「可嫌責事」;二是佛陀在教導弟子方面,可謂成績斐然,弟子們不僅可以聽聞正法,而且能夠仰慕聖道,欣樂善法,最後都趨向解脫。從這兩方面來看,佛陀可謂完滿無缺,毫無瑕玼可檢。舍利弗代大眾回答了世尊的提問後,也十分虔誠地請佛陀指出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我今於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責事。」

  佛陀回答說:「我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汝舍利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寶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佛陀的這些話,可以說是舍利弗的高度肯定。舍利尊者具有三方面的突出成就:第一,在個人修持方面,舍利弗沒有問題,而且做得十分出色;第二,舍利弗具有其他上座弟子難以具備的優勢,那便是在智慧方面可以說出類拔萃,無人與人媲美;第三,舍利弗在弘揚佛法、教導四眾弟子方面,也同樣成績卓著,可圈可點。

  在舍利弗的請教下,不僅舍利弗本人沒有任何缺失,即便是在座的五百位諸大比丘,都沒有什麼過失可言。最後舍利弗白佛:「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幾比丘解脫、幾比丘解脫?」佛陀回答:「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余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不存在膚淺),貞實堅固。」

  三明是指三種神通,即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這個比較好理解。而關於俱解脫與慧解脫,我們在阿含經中往往將其二者連用,說明阿羅漢獲得了究竟的解脫。但是從佛陀的這番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二者還是有差別的。依印順導師觀點,阿羅漢智慧方面有次第。依慧得解脫,名慧解脫;心離煩惱而得解脫,名心解脫。印順老法師觀點是,俱解脫與慧解脫本是一切阿羅漢所共通,由於心是定的異名,所以分為慧解脫及(心與慧)俱解脫二類。佛為須深說,慧解脫羅漢,不得四禪,也沒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通達緣起解脫;俱解脫得四禪、無色定、滅盡定,依禪而引發神通,見法涅槃。如從離煩惱,得漏盡智而解脫來說,慧解脫與俱解脫平等而沒有差別。然慧解脫者,沒有根本定;眼見耳聞都與常人一樣;老病所起的身苦也一樣(但不引起心苦)。俱解脫羅漢有深的禪定;引發神通──見、聞、覺、知都有超常的能力;老病所生的身苦,因定力而大為輕微。在阿羅漢中俱解脫者是少數,受到佛弟子的欽仰(《華雨集》)。(1.1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