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三)~D 佛陀葬法

(六)佛陀葬法

  如前所述,佛陀已經正式宣布了將於三個月以後就要涅槃的消息。這個消息對於比丘及廣大居家信徒們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惡耗,因為佛陀對於我們來說,「佛取滅度,世間眼滅」,我們猶如一條被攔腰斬斷的蛇身,「宛轉回遑,莫知所奉」。在傷感悲痛之餘,年輩較高的比丘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佛陀涅槃以後,他的遺體如何處理?他的後事如何操辦?這是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比丘們經過商量後認為,這個問題佛陀還沒有入滅,趕緊請教一下佛陀,因為佛陀了知了世間的一切。那麼由誰向佛陀這個問題呢?最後大家一致認為還是長年侍奉佛陀阿難最為合適。於是大家在送走了建築師周那以後,阿難就趁機上前請教佛陀

  「尊敬佛陀,您滅度以後,該如何葬法呢?」

  佛聽了以後,沒有搭理阿難過了一會,他對阿難說:「你不要多嘴,你把你該做的事做好,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道業。關於我圓寂後的葬法問題,那些清信士們會妥善處理好的。」(「汝且默然,思汝所業,諸清信士自樂為之。」)

  佛陀之所以沒有搭理阿難,我估計有三種情況,一是他身體不太舒服不願說話;二是周那剛圓寂,他心裡或多或少有些難過。對於他來說,弟子師父而去,作為恩師他還是有些割捨不下的;三是他可能認為說法的時機並不成熟因緣未具,似乎不能勉強。但是印順法師觀點是:「出家出家目的,應該努力解脫的實現;唯有修證,才是出家人事業。至於佛陀遺體的安葬,那是在家人自會辦理的。在當時,佛的法身(法與律),由出家眾主持結集;色身,荼毘──火化以後,由在家眾建塔供養。葬禮,建塔,是需要物資與金錢的,這當然是在信眾所應作的事。」(《印順法師文集》)印順法師講得有一定道理,然而我想出家人的後事還是由出家人主持辦理為好,居士們出資出力完全是必要的,沒有誰會否認檀信們所起的作用,但是如果將出家死後大事交由居士們去打理,在佛陀時代大約是可行的,但是在佛教早已成熟化的當代,顯然不太合適。

  但是阿難這次好像不依不饒,把剛才的問題連續向佛陀說了三遍

  佛陀被他弄得沒辦法,只好說:「你想知道如何葬法是嗎?其實我的葬法與轉輪聖王的葬法是一樣的。」

  阿難聽了以後,又接著問:「那麼請問佛陀轉輪聖王是如何葬法呢?」

  既然阿難要拋根問底,於是佛陀就回答說:

  聖王葬法,先以香湯洗浴其體,以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於第二大鐵槨中,栴檀香槨次重於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維之。訖收舍利,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國行人皆見法王塔,思慕正化,多所饒益

  佛陀在談到自己的葬法的時候,所用語字與轉輪聖王的葬法完全一致。對於上述一段經文,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第一是關於轉輪聖王。什麼叫轉輪聖王呢?按照各種辭典的解釋,轉輪聖王意即旋轉輪寶(相當於戰車)之王。這種王擁有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在釋尊時代轉輪聖王的說法很是流行,前面我不止一次地說過,毗婆屍佛以及釋迦佛降生人間時,相師都曾預言他們可能會成為轉輪聖王。在諸經中時常可以看到往往將佛陀轉輪聖王相比擬。但是到目前的公元二十一世紀,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至今尚未見到轉輪聖王的身影。據說轉輪聖王多出現於太古時代佛經中列舉了一些轉輪聖王,比如頂生王、大善見王、民主善思王等。佛經中預言,將來彌勒佛應世時,儴伽轉輪聖王將會出現。我在這里作淺薄理解,即轉輪聖王與我國的堯、舜、禹三代明君是不是有點相似呢?關於轉輪聖王,我們將在後面還要有所涉及。

  第二是關於香湯。什麼叫香湯呢?通俗地說,香湯就是摻入各種香料的熱水。是哪些香料呢?佛陀在這里沒有明確說明,但是根據《浴佛功德經》上稱:「若浴像時,應以牛頭旃檀、白檀、紫檀、沉水、薰陸、鬱金香、龍腦香、零陵、藿香等於凈石上,磨作香泥,用為香水,置凈器中。於清凈處以好土作壇,或方或圓,隨時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湯,凈潔洗沐。」從這里可以大體知道佛陀所謂的香湯成分大體如上述所言。中國禪宗所稱的香湯與經中所言的香湯有些不同(大約是經中所稱的諸料我國沒有),乃用陳皮、茯苓、地骨皮、肉桂、當歸、枳谷、甘草等葯所煎煮而成,又稱七香湯。

  第三是「新劫貝」,也就是新的綿布。但是這種解釋過於簡單,「劫貝」是一種樹的名字,《玄應音義》一曰:「劫波育,或言劫貝,訛也。正言迦波羅,南昌名氎,可以為布。罽賓以南,大者成樹。以北,形小,狀如土葵,有殼,剖以出華,如柳絮,可絲以為布也。」也就是用劫貝樹的絮編織而成的布匹。

  第四是「金棺」,這里的金棺,我們千萬不能理解為黃金打造的棺材,而是指金器作飾物的棺木。當然,也可理解為是用金箔貼在棺木外面,就好似現在的以金箔貼在佛像身上

  第五是「闍維」。闍維就是荼毗,也就是火化。

  從上面的一段經文中,我們大體上知道了佛陀葬法的一些情況佛陀在經中還交待說,他的遺體火化以後,要把舍利(廣義指佛教修行者的骨灰)撿拾乾淨,然後要在十字路口的地方,建塔將舍利置內供養,在塔的四周要「表剎懸繒」。「剎」是指高大的旗桿,「繒」是指絹帛。如此設置以後,「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

  一看到這「表剎懸繒」,使我想起了藏傳佛教至今尚且保留的那種經幡。去過西藏的人都有印象,在荒涼的路口,甚至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我們都時不時地見到一些經幡在擺動,以及在壘起的石頭堆四周拉起長長的布片絹繩。另外,諸如「法王」一詞,在藏傳佛教里是十分常見的辭彙,但是在漢傳佛教里,卻極少見到「法王」一詞。從這一點上講,藏傳佛教多多少少地保存了佛教一些較為原始的特性

  佛陀經文中還談到了哪些人的舍利應該建塔供養的問題。佛陀提到共有四種人應起塔供養。第一是如來,第二是辟支佛,第三是聞人(即聽聞佛陀教法而證悟的出家弟子),第四是轉輪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種人之中,除了轉輪聖王是居家國王以外,其餘三種均為出家僧人也就是說世尊對居家信眾死後是否立塔供養的問題,似乎沒有提及。從這個意義上講,居家與出家,在死後葬法上可能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