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七)~B 晝夢之喻

(五)晝夢之喻

  但是,對於迦葉的回答,弊宿婆羅門仍是表示不滿意,他仍是否定所謂來世的存在。他說:「迦葉我所被封賜的土地的村人,有作賊的人,後來被捉,然後將作賊的人帶到我的跟著。我說:將此人捆綁起來,放在於大鍋之中,用蓋子把大鍋蓋好後,再用皮圍起來,然後塗上厚厚的泥土,使它牢固緊密,不可使其有些泄漏之處。做好後,就用火把他煮熟。我在於那個時候,欲觀知那犯人精神所出的地方,就率諸侍從,大家圍繞著這口鍋觀看,然而都看不見這個賊人精神出來的地方。我們又把鍋打開察看,還是沒有看到有什麼精神往來的痕跡。從這裡我就可以得出結論,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他世的問題。

  迦葉聽了後,就反問弊宿:「婆羅門,我且問你:當你在高樓息寢而卧之時,是否曾經夢見過山林、江河、園觀等景象呢?」婆羅門回答說夢見過的。迦葉接著問:「你當作夢之時,居家的眷屬,曾經侍衛你嗎?」當得到了婆羅門肯定的回答後,迦葉又問道:「婆羅門!你的眷屬們看見你的識神有出入嗎?」婆羅門只好回答說:「我的眷屬們是不看見的。」

  對此,迦葉進一步說:「既然如此,那麼你現在還活現在世間,而對你的識神的出入,包括你自己,任何人都未曾看見,更何況死後之時呢?你不可以用眼前之事來觀察眾生。」

  接下來,迦葉作了一個譬喻:有一種比丘,在初夜(下午五至九點)以及後夜(凌晨一點至五點),都拋棄睡眠而精勤修行專心佛法的修鍊。他們以禪定之力,修證到了天眼神通。他們時常運用天眼通,來觀察眾生死後去處。那些眾生死後,有的轉生到他處,有的從他處轉生到此處,這些死者以後壽命的長短、顏色的好醜都是由他所受的果報而決定的。這些運用天眼都是可以觀察得到的。但是你卻是肉眼凡胎,沒有達到天眼境界,你又如何能得知眾生死後去處呢?你不能因為自己看不見,就斷言沒有啊!

(六)事火之喻

  但是,這個弊宿的婆羅門並沒有迦葉所作的種種譬喻而信服,他仍是堅持他的頑固的立場,即世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他世。

  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也舉出一例:在他所封之地有一個作賊的人,後來被逮住了。他就命令將這個盜賊捆綁起來,然後活剝他的皮,看看裡面的神識到底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血肉模糊之外,什麼都沒有看見。接著他又命令把這個賊人的肉一塊一塊地割下來,將賊人身體作徹底地分解,然而仍是沒有見到識神的蹤影。後來他氣急敗壞,又命令左右截斷賊人的筋、脈、骨架,並敲碎他的骨頭,但是我們忙活了半天,什麼也沒有找著。由此可以斷言,世間根本就沒有所謂他世的存在的。

  迦葉在此再作譬喻:過去有一個梵志,是事奉火神外道有一次,他在他所修行的林子里撿到一個嬰兒,就帶回家去養活。轉眼之間,小孩已長到十歲。有一天,這個梵志有事要出趟遠門。臨行之前,他對孩子說:你要好好看護好我所事奉的火種,千萬不要讓它熄滅了。如果一旦熄滅,你就採取鑽木取火的方法,把火種點著,讓它繼續燃燒。

  梵志走後,這孩子開始時還算規矩老實地呆在火旁看守。但是孩子天性貪玩,不久便跑出去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了。等孩子回來的時候,火種早已熄滅了。此時孩子非常懊惱,他就想起養父臨行前所講的話,就想方設法尋求火種。他用嘴吹灰,用斧子劈柴,把柴放在石磨中使勁地磨搗……無論他怎麼使勁,就是弄不出火種來。弄到最後,孩子只得眼巴巴地瞅著熄滅的火種發獃,希冀能發生奇跡。

  後來這個梵志遠行而歸,當他發現火種已滅,就問孩子你怎麼不按照我所說的鑽木求火呢?孩子說您說的方法我用過了啊,可是就是弄不出火來。這位梵志也沒有過於責怪孩子,就讓孩子在一看著,他親手用木鑽出火來。他對孩子說:你應該採用正確方法你把木頭弄斷了,弄碎了,於事又有何補呢?

  迦葉說到此,就對弊宿婆羅門說:你把人弄死了又是剝皮又是敲骨吸髓,這些都不解決問題辦法。像我們出家比丘都是不分晝夜精進修行,並獲得天眼神通。我們運用天眼就可以知道眾生死後去處,或上生天界,或墮入地獄,我們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你弊宿現在卻用穢濁的肉眼,又怎麼能知道眾生死後去處呢?由此可知,這世間必有輪迴,必有他世。

(七)稱鐵之喻

  雖然迦葉比喻非常巧妙,講的也很在理,但是這位婆羅門仍是無法接受他的觀點。他接著又舉出一例。他說在他所封的村落里,有一人犯重罪,需要處以極刑。於是他就對一旁行刑的人說:「你們不要一下子讓他死了也不損傷他的皮肉。要讓他慢慢地死去。」那麼採用什麼辦法可以既不損傷皮肉且不流血而死去呢?大約是一些非常規的手段。這位婆羅門命人將罪犯的死前和死後重量分別量稱,發現死前輕,而死後重,二得重量是不一致的。於是這個婆羅門得出結論說:為什麼人活著的時候輕呢?那是因為他的識神還在體內,能夠說話意識清醒;為什麼死後身體變重了呢?那是因為識神已滅,又不說話緣故。由此便可以看出,人死神識即宣告消亡,神識消亡了,自然就沒有什麼來世與他世的區分了。

  此時迦葉反問弊宿婆羅門一個問題:好比人稱鐵的重量,是冷鐵重呢,還是熱鐵重呢?婆羅門答道:熱鐵被燒得通紅,自然柔軟而輕;而冷鐵則冰涼堅硬,自然比熱鐵重啦。迦葉聽後,就說人死後就好比冷鐵,而人活著就好比熱鐵,自然是死前輕而死後重。

(八)貝聲之喻

  但是婆羅門對於迦葉觀點仍不予認同。他再舉一例:他有個親族,病得很嚴重。他曾經去探望過,並對服侍病人的侍從說:你把病人扶一下,讓他右脅而卧(即我們所稱的吉祥卧),又使他左脅而卧,如此反復數次,這個病人都可以輕易做到。可是等他死後我再叫人扶他左卧和右卧,無論我們怎麼想辦法死者也不自由屈伸了。人活著的時候可以行動、言語一切自如,而死後卻如枯木一堆,看來他世之說根本是不成立的。

  但是這位迦葉尊者的確很有智慧,他接著又作了一喻:從前有一國家,不曾聞到貝聲(用貝殼所做的簡易樂器)。這時有一位善能吹貝的人到了這個國家。他進入一個村莊內,就拿起貝吹了一段,然後就把放在地上。而村裡男女老幼從未聽過這種聲音,還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大家都驚慌失措地朝著貝聲的方向趕來。他們見到這個吹貝的人就問:剛才你所吹的是什麼聲音啊,這么清徹動人的聲音,我們還頭一次聽到。你是如何弄出這種美妙的聲音的呢?那個吹貝人就指著地上的貝說:剛才大家聽到的,就是這個東西發出的。村民很好奇,就拾起地上的貝反復觀看,反復撫摩,都滿腹狐疑地問吹貝人:這個東西會發出聲音?你說什麼我們都不信的。你說會發聲,為什麼到了我們手裡,就發不出聲音了呢?那個吹貝人沒有辦法,就取過貝來放在嘴上,吹了一通。如此演奏了好幾次,這些村裡人忽地恍然大悟:我們終於搞明白了,剛才所發出的美妙的聲音,並非是這個貝殼發出的,而是你往貝殼中吹氣,它才發出聲音的。如果你不往貝殼裡面吹氣,貝是永遠也不會發出聲音來的。

迦葉於是總結道:人也是這樣的。由於我們人活著的時候,有意識,有呼吸就能夠彎胳膊抬腿,能夠睜眼看東西,能夠開口說話當我們死了,沒有了意識,沒有了氣力說話自然就像那個貝殼一樣,什麼也不能做了。迦葉於是就做弊宿的思想工作:你的腦中為邪知邪見所充斥,我勸你還是將它們放棄,何必徒增苦惱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