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八)~B 何謂垢穢?

  何謂垢穢?

  1.持守苦行的人,如果在心裡面存有這種念頭我能夠持守這些優勝的苦行之法,實在是難能可貴。我應當受到尊敬,受到供養。如果苦行之人在這念頭的話,那麼他苦行動機很有問題,哪裡能談得上純潔與清凈呢?這就是垢穢。

  2.那些苦行的人,在得到別人的衣食供養之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卻不知舍棄,那麼這事實上就是一種垢穢。

  3.那些苦行之人,打老遠見著有人朝著他修行方向來了,便裝模作樣地參禪打坐。可是一等到人家走了,便又會舉止輕浮,隨意坐卧,這就是垢穢。

  4.有些苦行的人,當聽到別人正確見解時,卻不置可否,不予肯定,這就是垢穢。

  5.有些苦行之人,當別人心恭敬之心,認認真真地向他請教的時候,他卻相當保守,不肯回答人家的提問,或者顧左右而言他,這些就是垢穢。

  6.那些苦行的人,假若看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時,就會訶責而制止,這就是垢穢。

  7.那些苦行的人,看見沙門婆羅門食用更生之物(也就是能夠反覆生長的植物)的話,就會加以呵責人,這就是其垢穢。

  8.那些苦行的人,縱然有好好吃的東西也不願送給別人假如有點好吃的,就留著獨自享用,而且,他們還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這就是其垢穢。

  9.那些苦行的人,都自稱自己處處為善,即使別人做好事,也百般詆毀,這就是垢穢。

  10.那些苦行的人,時常將顛倒黑白,把十惡說成是十善這就是垢穢。

  11.那些苦行的人,常常會自甘墮落,忘卻根本,不習禪定,胸無點墨,猶如禽獸一般,整天到晚無所事事,混吃混喝,甚至醉生夢死,自己都不知道為啥為活,這就是其垢穢。

  12.那些苦行的人,會起貢高、驕慢,處處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或者未證言證,未得言得,這就是垢穢。

  13.那些苦行的人不講信義,做事反覆,經常出爾反爾,他們不持戒,不接受別人善意的勸說,與那些惡人結常營私,為非作歹,這就是垢穢。

  14.那些苦行的人心懷嗔恨心,虛偽自大,好揭別人的短處和隱私,挑撥世間沒有世果,見解偏執,做事蠻橫,百毒俱全,這就是垢穢。

  佛陀口氣說了四種垢穢,然後他就問尼俱陀:「尼俱陀,你說說看,上面的十四種行為,是清凈還是不清凈的啊?」

  尼俱陀此時沒有話可說了,他只得老實承認:「世尊啊,這些都是清凈的。」

  何謂清凈無垢穢法?

  1.苦行之人,並不會產生這樣的念頭:我的修行用功,我應當要得到他人的供養恭敬這就是苦行者的無垢穢法(沒有煩惱之法)。

  2. 苦行之人,在得到別人的供養之後,心不貪著,毫不貪念,此為清凈無垢穢法。

  3. 苦行之人,坐禪均有常法,不管有人沒人,都一如常態,此為清凈無垢穢法。

  4. 苦行之人,當聽到別人正確知見,就歡喜讚歎,,此即是苦行者的無垢法。

  5.苦行之人,若他人誠懇請教,就馬上為人歡喜解說,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6. 苦行之人,如果看見有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的話,就會隨喜讚歎,此為苦行者的離垢法。

  7. 苦行之人,如果看見沙門婆羅門食更生之物時,也不會因此而加以呵責,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8.那些苦行的人,無論東西是否好吃,都會無私地奉獻出來,與別人同享,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9.苦行之人,並不稱譽自己,也不毀廢他人,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10.苦行之人,不會顛倒善惡,而是勤工、持十善業,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11.那些苦行的人,好習禪坐精勤不忘,修習智慧,遠離愚痴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12.苦行之人,不貢高自大,不驕慢自誇,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13.苦行之人,常懷信義,心存懺悔,能持守凈戒,虛心受教,常與善知識為伍,經常高朋滿座,促膝而談,此乃苦行者的離垢法。

  14.苦行之人,那些苦行的人,不懷嗔恨,不作巧偽,不恃己見,不揭他短,不懷邪見,無有邊見,這就是苦行者的離垢法。

  佛陀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什麼叫垢穢法,什麼清凈無垢穢法。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使得諸梵志們無話可說,紛紛表示贊同佛陀看法。我們若從佛陀早期的一貫思想上便可深刻地體察出,佛陀注重的是每個人要從內心上對自己作苛刻的、嚴格的反省與修煉,唯有這樣,才能具備充分的資糧,去從事其他事情就好像我們時常所說的「萬丈高樓平地起」,既然從地而起,那麼基礎的牢固那是相當地要緊。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修為都沒有做好,又如何去教導他人呢?中國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同樣是這樣的道理

  接下來,梵志們向佛陀出了這樣的疑問:從事苦行,如果能達到遠離上述的十三垢穢,做到上述的十三清凈無垢穢法,是不是就可以稱之為最究竟、最圓滿、最真實苦行了呢?

  然而佛陀的話讓他們深感驚詫:「這哪裡能稱得上呢?做到上述的十三離垢法,也只是做到了皮毛、剛處於起步階段而已,離最根本最究竟的還差得遠!」

  梵志們在驚詫讚歎之餘,對佛陀所說教法愈加興趣濃厚,紛紛請求佛陀再進一步地開導他們,使他們能心開意解,聽聞無上的正法

  佛陀接著對梵志們說——

  何謂苦行的樹節(最核心的部分)?

  諸位!那些修於苦行的人,自己不殺生,亦不教殺生;自己不偷盜,亦不教人偷盜;自己不邪淫,亦不教邪淫;自己不妄語也不人去妄語。他的仁慈心遍滿於任何一方、任何角落;他慈心廣大,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無以倫比,遍滿於整個世間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不光是他慈心,他的悲心,他的喜心,他的舍心,都同樣具備上述的特點。若苦行之人,能夠做到上面所說的這些,就可以稱作是苦行的最高等級和最核心的部分了。

  何謂堅固苦行

  那些苦行的人,自己不殺生,也教人不殺生;自己不偷盜,也教人不可以偷盜;自己不邪淫,也教人不可以邪淫;自己不妄語,也教人不可以妄語。他乃以慈心遍滿於一方,也以慈心遍滿於其他任何的他方;其慈心乃廣大,無有二致,無量無邊,而遍滿於世間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他的悲心、喜心、舍心,也同樣能遍滿世間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那些苦行的人,自己能夠知道並能夠徹底洞察自己的過去世乃至無量劫以前所發生事情對於累劫前的世界裡所發生的任何事情,或者許無數世界生起到毀滅的過程,他都可以做到歷歷在目、記憶猶新。他對自己的其他身世的事情也是一清二楚,比如能夠了知自己出生何處,姓氏名誰、自己的姓名、家庭狀況,或者說自己的壽命的長短,所受苦樂的多寡、死後將投生何處,為何生於這個世界將來幾時可以成就無上的聖道,都能夠毫無障礙地徹底了知。如果能做到了上述所說的這些,就是前文所說的所謂「堅固苦行」!

  何謂第一優勝的苦行

  那些苦行的人,自己不殺生,也教人不可以殺生;自己不偷盜,也教人不可以偷盜;自己不邪淫,也教人不可以邪淫;自己不妄語,也教人不妄語。……他能夠修證天眼通,並且他能天眼觀察世間的各種眾生,能夠觀察到眾生在這世間列後,會轉生到其他什麼地方他能夠觀察到眾生死後再作投胎的去處,或者生天,或者降生人間,或者轉入阿修羅道,也可能轉生到三惡道。這些眾生們重新投胎後,他們所生顏色的好醜,家境的好壞,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將來事業是否會取得成就壽命聽長短,凡此等等,他都能夠徹底洞察,沒有絲毫的遺漏。他作為一位見到了的苦行人他能夠知曉,眾生若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誹謗賢聖、信奉邪門外道,那麼這個眾生死後,必將墮入到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如果有眾生,其身行善,口與意也行善,從不誹謗賢聖,信仰純正,見解正確,那麼這個眾生在其身壞命終之後,必轉生於天上人間。這樣的苦行人,不僅對自己的生了知無礙,對於眾生的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如果苦行能夠做到這樣的話,那麼這就是苦行的第一優勝。

  這部《散陀那經》,當我讀到這里的時候,基本上對如理如法苦行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在正確苦行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個次第(從利己為主的角度出發),第一個次第,就是做到清凈無垢穢法,這是基本的一些個人修為也就是從平時的身、口、意三方面對自己進行嚴格的要求,這總共分為十三個要點,佛陀從正反兩方面,都給了我們標準答案,我們只要一一去對照就可以了。第二個次第,就是達到苦行的樹節。我們知道,一棵樹,撇去樹葉不談,它主要由樹枝和樹榦兩部分組成。佛陀將做到無垢穢法的苦行,視為表皮,也就是棵樹的樹節,但樹節與樹的軀幹部分尚有一距離,因此佛陀便講了兩點,一是戒殺、戒盜、戒邪淫和戒妄語這是我們常說的五戒中的四戒,這在佛教戒律中屬於性戒,也就是根本戒,一般稱之為「四禁制」,這個很要緊。前面所講的只是苦行的一些表面工作,而到四禁制時,就涉及到佛教的最核心的部分。我們不僅要堅守四戒,還要勸勉別人也要堅守四戒,否則只顧自己,就不能算作是圓滿佛陀進一步強調,做到這些仍是不夠,還要做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反覆強調,這里就不展開講了。

  那麼第三個次第是什麼呢?就是堅固苦行。那麼如何能使我們的苦行達到堅固的地步呢?佛陀在這里講了我們要做到四禁制、四無量心,而且還要通過自己的修習,把自己的身前身後之事都搞得明明白白。如果苦行能夠達到此種次第,已經是位了不起阿羅漢了。

  接下來佛陀給我們指出了苦行的第四個次第,也就是第一優勝的苦行。如何能做到這點呢?除了做到第三次第所具備的一切,我們還要通過天眼的觀察,了知眾生生前以及死後的所有情況。這裡面講了行十善死後去處,行十惡死後去處都能夠徹底地了知。

  值得注意的,佛陀在接下來的經文中,他繼續講了比上面更高一層的次第,也就是比「第一優勝」還要優勝的次第。這個次第是什麼呢?我們請看佛陀所說的這樣一段話:

  「於此法中復有勝者,我常以此法化諸聲聞,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我們不要小看了簡單一句話。佛陀說,我常常把以上這些法門,講給我們那些聲聞弟子們聽,讓他們按照我所說的法,去進行清凈修行。自己知曉真理,並且還讓別人知曉真理,通過知曉而按理修行,這不是自利而利他的行為嗎?這就是佛陀早期所宣揚的大乘思想佛陀在這里,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自己掌握真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把我們所掌握的真理廣為傳頌,廣為宣揚,讓更多的人都掌握真理,按真理說的去做,這樣才是圓滿、最究竟的苦行啊!所以佛陀態度很明確,他把從事弘法利人的事業列為「法中復有勝者」,這就是佛教大乘之中所講的「六度」嘛!因此我們在讀經時,千萬不能大意,在沒有了知事實真相之前,不能妄下斷言。有人把《四阿含》列為小乘經典,我個人的態度,是強烈抗議並堅決反對的!

  當聽完了世尊所說的法以後,這些梵志們才如夢初醒:啊!現在終於搞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大法啊!這位大沙門被人們稱為「世尊」,當之無愧啊。他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尊貴最無上的精神導師啊。我們的老師與他相比,差遠啦!

  這些梵志們驚奇聲、讚歎聲、感喟聲,一時間不絕於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