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三)~A 一、阿摩晝經

   (卷十三)

一、阿摩晝經

  說法地點喬薩羅國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的伊車林中

  加人物:比丘、阿摩晝、沸伽羅娑羅婆羅門及五百摩納

  主要內容此經是佛陀在俱薩羅國的伊車林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曾遣其大弟子阿摩晝至佛所,以探佛陀三十二相具足真實性是否屬實。此時佛陀即針對阿摩晝輕慢釋種的心理,而說種姓因緣佛陀強調剎帝利第一主義,並說十善戒,舉出婆羅門之破戒渡世的實例;敘述聖戒受持者的凈行相;又說明四禪定,以及其果德的神通力,乃至明行具足等事。阿摩晝即因看見佛陀的三十二相而入信。因此,回歸後,即被其師蹵倒在地。後來其師親至佛所,觀看佛陀的三十二相,而設齋供佛,而皈依佛陀,終於證到三果羅漢。     

  本經所講的落腳點在於佛是否具有三十二相的問題,但是細看經文佛陀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釋或者展現三十二相的問題,而是放在了解釋釋種的起源以及佛教的一些教法上面。對於三十二相佛陀只談到了兩相,一是長舌相,二是陰馬藏。對於二相,我將在後面的敘述中會有所涉及,如果方便的話,我想把這二相會多談幾句,這對於我們了解三十二大人相,以及我們的修持,或許有些幫助。下面我將從五個部分,來談談這部《阿摩晝經》。

(一)本經說法緣起

  我們知道,波斯匿王是喬薩羅國的國王,這個喬薩羅國,正是釋迦族的宗主國。關於這個波斯匿王,其實有關他的故事很多,但這裡不是談有關他的話題的地方,因此還是選擇在別的文章里談比較妥貼。波斯匿王是虔誠佛教徒,但是他對婆門教以及別的外道都沒有什麼惡感,從這點上看,他似乎是位主張各宗教平等發展、和睦相處的普世主義君主。他經常把一些土地或者園林供養佛陀,同時也會把一些村落分封給一些婆羅門,比如說這個郁伽羅村,就被分封給了一個名叫沸伽羅娑羅(華譯蓮花莖)的婆羅門。而且這塊封地有個特點,就是完全免除向國家上交的各項稅賦,這在當時可是十分榮耀的大事情。那麼這個婆羅門為什麼可以享受到這麼高的待遇呢?原因是這個婆羅門在當地很有威望,「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為他人之所輕毀,三部舊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又能善解大人相法、祭祀儀禮」,就是說這個老婆羅門七世以來的父母的血統純凈,七世以來任何人從他們身上找出任何毛病;他對於梨俱、沙摩、夜柔等三部吠陀聖典,不但能夠倒背如流,而且對經典義理都能深刻體察。不僅如此,他還替人看相,主持祭祀儀禮等事更是不在話下。擁有這樣的背景,難怪波斯匿王對他要另眼相看了

  這個老婆羅門手下共有五百位弟子首座弟子叫阿摩晝(華譯愛敬母,大約是孝順母親緣故吧)。這個阿摩晝也很了得,他的出身及學識與他的老師幾乎不相上下,因此他的手下也有五百位弟子跟隨他學習。

  這位沸伽羅娑羅婆羅門聽說佛陀出家修行了,並且就在不遠處的伊車林,就萌生了去探視的念頭。但是身為師付的一開始就親自去拜會,覺得很面子。於是他就想到了他的首座弟子阿摩晝,讓弟子代他去一趟,先探探佛陀的口風,那不是一舉兩得嗎?於是,他就弟子阿摩晝去拜會佛陀

  那麼這個老婆羅門委派弟子去拜會佛陀的真正用意何在呢?其實很簡單他就是想親眼看一看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三大人之相。如果見著了,那麼佛陀就名不虛傳,是真的;否則見不著三十二相,就是徒有虛名,不足為信。

  但是弟子阿摩晝在臨行之前,就對他老師說:「您現在讓我去拜會佛陀,看看他是否具備了三十二相。那麼,我去了後怎樣才能知道是真是假呢?」也就是說,怎樣才能證明三十二相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呢?

  阿摩晝的老師就回答阿摩晝說,如果有人具足三十二大人相的話,就會趣向兩種地方:如果在俗世,就會成為轉輪聖王,具足七寶(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如果出家的話,就會喜樂世間之事,會成就如來正覺具足佛的十號(這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了)。從這兩個標准就可以判別虛實

  接下來,這個阿摩晝就在第二天一大早,啟程前往佛陀所居的伊車林。

  在這裡我順便插一句,我發覺古印度社會傳統在某此方面,與中國有著很多相同之處。比如說去拜會一位有名望的大善知識長輩,最好選擇在早晨或者上午,下午和晚上一般不去人家拜會。這點我們在前面的經典中可以多次看到,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古印度社會風俗習慣。第二,我們從這部經中,首次看到了「梵分」這個名詞。這個名詞需要我們留意,因為它可以從某種角度反映出古印度社會的稅制狀況。像這種「梵分」是屬於免稅范疇,就是說被封之地的任何收入,除了支付一部分給農奴用於維持生活以外,其餘部分均由封主支配,不用向政府部分上交稅費。這與中國古代的分封制性質有所不同,與奴隸社會時代的井田制也不相同。由梵分這個詞,使我聯想到了佛教中的「凈資」一詞,這二者之間有無必然聯系,我還不能妄下斷語。

(二)關於聲王姓氏的由來

  這位阿摩晝先生也很是有趣,他喜歡講排場,喜歡出風頭。他的老師讓他去拜會佛陀,如果當時是我去拜會佛陀的話,帶幾個貼身弟子,捎帶幾件拿得出手的禮物,輕車簡從,就可以發了嘛。可是這位阿摩晝倒好,「嚴駕寶車,將五百摩納(年輕)弟子」,浩浩蕩蕩、轟轟烈烈地直奔伊車林而去也就是說,從一開始,他就有種自命不凡自我顯示的心理在作怪。

  阿摩晝到了佛陀那裡,好像也沒有行禮,也就是說連起碼的禮節都不講,就大踏步地走到佛陀的跟前。但是這個阿摩晝的舉止非常奇怪。我們時常在佛經中,就會見到哪位梵志想聽佛陀講法,或者誠心請教佛陀一些問題,就自己搬個小板凳,貼近佛陀身邊,側耳聆聽,絲毫不敢大意怠慢。而這位阿摩晝倒好,佛陀坐著他就站著;佛陀站著,他就坐著。反正絕不與佛陀齊起齊坐。佛陀見了後也很納悶啊,心想這是哪門子規矩呢?於是佛陀就問:

  「年輕人你在老師那個地方,就這麼與你老師談論教法的?」

  這個阿摩晝聽了佛陀的問話後,還有些摸不著頭腦:「此話怎講?」

  佛陀就對阿摩晝說:「年輕人,我們倆一起談論義理的時候,我坐下來你就站起來,我站起你就坐下來。是不是你平時與你師父論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

  這回阿摩晝聽明白了,他連連搖頭:「我們才不這樣呢!我們婆羅門論法時,坐時就大家一起坐,站立時大家一起站立,從來不會這樣的。」

  佛陀聽後就繼續問:「那今天你怎麼就很特別呢?」

  這個阿摩晝此時說話就不知天高地厚了,他說了如下的話:

  「今諸沙門毀形鰥獨,卑陋下劣,習黑冥法,我與此輩共論義時,坐起無在。」

  這個阿摩晝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你們出家人啊,把頭髮剃光,這就是等於在「毀形」;你們不近女人,一輩子打光棍不討老婆這叫「鰥獨」。像你們這種毀形鰥獨的人都是一些卑陋下劣的人,你們所修習的都是一些見不得人的「黑冥」之法。我阿摩晝身為血統高貴的堂堂婆羅門,與你們這些下劣之輩在一起談論義理我當不與你們共坐共立啦!這個阿摩晝的潛台詞是:我與你們這些人,根本沒有什麼禮儀可講的,純粹是浪費時間

  當我們看到上述的一段文字時,即使對佛教無任何信仰的人假如那時我們處在佛陀的位置,我們會怎麼看,怎麼想?假如換作是我,肯定要上前送給阿摩晝幾個耳光,然後趕他立馬混蛋。但是我們的佛陀沒這麼做。那麼佛陀將會如何做呢?

  世尊聽了以後,就對阿摩晝說:「卿摩納未被調伏。」

  我們要注意佛陀此處用的是「卿」。什麼叫「卿」?卿就是過去帝王對於手下大臣的稱呼,或者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我們時常在電影電視劇里見到皇上大臣叫「愛卿」。佛陀的話翻譯過來就是「年輕人,看來你來未被調伏,還缺少教養啊」。這個阿摩晝一聽到佛陀稱他為「卿」,又說他未被調伏,就頓時火冒三丈,他張口就開始辱罵佛陀:「此釋種子,好懷嫉惡,無有儀法。」——這個阿摩晝,自己毀謗佛陀謾罵比丘他都覺得理所當然,可是一見佛陀說他一句,他馬上就受不了了,開始現原形了。看來徒弟畢竟是徒弟,他的境界與他老師相比,還差得很遠。他竟然把打擊目標無限擴大化了,擴大到了整個「釋種」看來問題有些嚴重了。

  佛陀覺得這裡面肯定有什麼緣由,於是他就問阿摩晝:「年輕人,你為什麼要說整個釋迦的人都不講禮法呢?」

  接著阿摩晝就憶述了一件往事:

  在較久遠的以前,阿摩晝受到老師的指派,前往迦毗羅衛國去辦件事。當時釋迦的人見到阿摩晝來了,就戲弄他、輕慢他,對他很是不恭敬

  世尊聽後說:「釋迦的人們又不認識你的,他們在自己的國土裡戲鬧玩耍,顯得自由自在。你憑什麼讓他對你恭敬敬呢?」

  阿摩晝聽後很是不服氣,說:「我們這個社會里共有四種姓,分別是婆羅門(神職人物)、剎帝利(王族、武士階級)、居士(庶民)以及首陀羅(奴隸階層)。這四個種姓對於我們婆羅門種姓都是恭敬的。可是那些釋迦的人,卻沒有照規矩辦事。因此這些釋迦的人都是為非作歹的搗亂份子,都是卑陋下劣份子!」

  世尊此時暗中思索:這個年輕人真是狂妄自大啊,他的驕慢之心已經到了危害的地步。怎樣才能使他去除這種自大的心理呢?於是世尊就向阿摩晝提出一個問題

  「年輕人你能說你姓什麼啊?」

  這個阿摩晝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姓『聲王』啊!」

  ——這個『聲王』之姓,一般認為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民的姓氏

  「如果你姓『聲王』的話,那實在不好意思,因為你種姓早先曾是釋迦族奴隸的後代呢!」世尊聽後就對阿摩晝說。

  這些隨阿摩晝一起來的五百個年輕弟子一聽佛陀這麼說,他們可都不願意了,於是都大聲抗議:「佛陀!你不可以這樣說的。因為我們的老師的血統是有來歷的,他是高貴的貴族的後裔;他的先祖容貌端正,辯才無礙,而且博學多聞,滿腹經綸。我們老師先祖經常與釋迦族的先祖一起禮尚往來,平起平坐,往返談論。如今你有證據說我老師先祖曾為奴隸出身?」

  佛陀聽後就對這五百個年輕人說:「你們也不要急著爭辯,等我和你們的老師把話說完,你們再發表意見不遲。」

  於是佛陀就開始講起了阿摩晝的先祖的一些情況……

  佛陀說了這段因緣之後,就問阿摩晝:「你跟我說句實話,你是否從你的老師那裡聽過有關『聲王』種姓來由了嗎?」

  到此時,這個阿摩晝就裝聾作啞,默不作聲。

  後來在佛陀的再三追問下,阿摩晝終於承認了事實。而他那些五百弟了們,也都開始為剛才各自的失言而後悔不迭。

  但是世尊不愧為世尊啊,他處處替人著想。在述說了阿摩晝的先祖因緣後,他立刻想到,此時這位年輕人肯定會覺得顏面盡失,而他的那些弟子們今後也肯定會在私下裡議論他們老師的低賤出身問題。因此世尊為了幫助阿摩晝重新樹立威信,於是就對阿摩晝的五百弟子們說:

  「諸位年輕人,你們萬萬不可以稱呼你們的老師為奴種。為什麼呢?因為他祖先婆羅門曾是一位大仙人,他很有本領。他的祖先去征伐聲摩王,而求娶了聲摩王的女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