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九)~C 五、世記經·龍鳥品

五、世記經·龍鳥品

  本品大意此品敘述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龍,以及四種鳥的所報,揭示持戒的種類和果報。續述持守龍戒、鳥戒、兔梟戒、狗戒、牛戒、鹿戒,或瘂戒,或摩尼婆陀(寶賢,夜叉大將之一)戒等,均得不到生天,還會墮入同類眾生,以破惡見邪說;又舉出盲人探象之喻,作徹底的破邪,以垂示大眾

  關於有情界的「四生」——

  佛陀在此經中提出了「四生」的觀點。四生即卵生、胎生、濕生以及化生四種對於卵生我們很好理解,就是通過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就是卵生,比如各種鳥類;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比如我們人類;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比如說我們時常見到的蚯蚓化生無所依託,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生命,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此種生命現象我們人類無法探知,唯有聖者可以見聞

  佛陀這部中說,龍的出生方式四種,金翅鳥的出生方式也有四種

  關於龍王與金翅鳥——

  大海水底里,有娑竭羅(大海)龍王宮,縱廣為八萬由旬;在須彌山王和佉陀羅山的中間,有難陀、跋難陀兄弟龍王,它們的龍宮縱廣為六千由旬。

  在大海的北岸有一大樹,名叫究羅睒摩羅。龍王和金翅鳥共居於此樹。其樹圍為七由旬,高度為百由旬,枝葉四布為五十由旬。此大樹的東方、南方、西方以及北方,都有四生的龍王宮和四生的金翅鳥宮,其宮各各都縱廣為六千由旬。

  這個金翅鳥,乃是龍的剋星。比如說卵生的金翅鳥,就會去捕食卵生之龍;而胎生的金翅鳥,就會捕殺胎生之龍。四生之間相互對應,不能錯亂。當然,這些金翅鳥只能捕殺龍子龍孫,但是大龍卻不能捕食。經中列舉了十六種龍王,這些龍王分別是:娑竭羅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羅王、伊那婆羅龍王、提頭賴吒龍王、善見龍王、阿盧龍王、伽拘羅龍王、伽毗羅龍王、阿波羅龍王、伽妙龍王、瞿伽妙龍王、阿耨達龍王、善住龍王、優睒伽波頭龍王、得叉伽龍王

  關於持守各種戒律死後所趣處的關係——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如果有眾生奉持龍戒,其心意都向於龍,而具足了龍法的話,就會生為龍類之中;假如有眾生奉持金翅鳥戒,其心都向於金翅鳥,而具足其法的話,便會生為金翅鳥類之中。其他諸如持兔梟之戒,持狗戒,持牛戒,持鹿戒,持瘂戒,持摩尼婆陀戒(寶賢,為夜叉大將之一),持火戒,持月戒,持日戒,持水戒,持供養火戒,持苦行穢污之法……凡是持上述各種戒的,卻意欲生天,便是一種邪見。持此種邪見的人死後會趣於二處:地獄畜生之道中。

  佛陀在經中還列舉了外道的各種邪見,我們在前面都已經列舉,這裡就不一一述說了

  關於盲人摸象的故事——

  佛陀在此處作了一個盲人摸象的譬喻,這倒值得我們好好看一看。

  在很久以前,有一國王名叫鏡面。有一天,他興致一起,就將一些盲人召集到一起,然後對他們說:「你們這些盲人,知道大象長得是什麼樣子嗎?」

  那些盲人就回答說:「大王!我們眼睛看不見,當然不知道大象是啥模樣啦!」

  國王對他們說:「那麼你們想知道大象長得是什麼樣子嗎?」

  那些盲人回答說:「當然想知道啊。」

  於是國王就命令侍者讓他牽一頭大象過來,然後命令那些盲子,叫他們以手去自捫摸大象。這些盲人,有的摸到了象鼻,有的摸到了象牙,有的摸到了象耳,有的摸到了象尾……

  待大家都摸過象身之後,鏡面王就令人將大象牽走,然後讓那些盲人,描述一下大象形象

  在這盲人當中,摸得象鼻的,就說象如曲轅;摸得象牙的,就說象如杵;摸得象耳的,就說象如箕;摸得象頭的,就說象如鼎;摸得象背的,就說象如丘阜;摸得象腹的,就說象如壁;摸得象脅的,就說象如樹;摸得象腿的,就說象如柱……反正是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誰都說自己所說的是正確的,因而彼此爭吵不已。

  鏡面大王見此情形後,覺得很好玩。於是他就以一偈而評說道:

  「諸盲人群集,於此競諍訟;象身本一體,異想生是非。」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諸外道異學,也是這樣的。他們都不知苦諦,不知集諦,不知盡諦,不知道諦,而各生異見,互相是非,而只認可自己的見解正確的,別人的見解都是錯誤的,於是便諍訟不已。如果有沙門婆羅門能如實而知道苦聖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能夠自思惟,相共和合,而同為一受,同為一師,同為一水乳,而熾然於佛法則能永恆地得大安快樂

  於是世尊用偈語對上述進行歸納,大意是:

  如果人們不知道苦的真理,不知道苦所起的原因也不知道苦之所可以滅盡之處也不能知道滅於苦集之道的話,就會失去心的解脫,慧解脫也會失去,而不能究竟知曉苦的根本,那便是生老病死本源

  假若能諦知苦的道理,知道苦所起之因,也能知道那苦所可滅盡之處,又能善於分別滅苦之集的聖道的話,就能得到心的解脫,慧解脫也是同樣的可得而證。此人就能究竟苦陰的根本,就能滅盡生老病死就能滅盡受有的根本。

  最後,世尊一再叮囑大眾比丘,修道一定要從洞曉四聖諦布入手,從而步入解脫之道

  上面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盲人摸象」,佛陀作了這個譬喻,主要是針對各種外道的種種偏執邪見而說。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個別與一般的關係。如果只注重局部,而忽視全局,那麼就是以偏概全,與成語「管窺蠡測」同義。那麼在佛教里,這個象即比喻外道、異學等,不知苦諦、習諦、盡諦、道諦,各立門戶,而彼此爭論是非,猶如群盲摸象,自無從通達實相;若能如實了知四聖諦則能相共和合。然而在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有著有同的譬喻:「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

  在佛教典籍里,與「盲人摸象」一詞有著類似譬喻的還有一個術語,叫「盲人說乳」。是指盲人妄以一己的印象,表達對乳色之認識。從而比喻外道固守偏執,永遠無法理解佛法真諦。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載,諸外道痴迷如小兒,又無慧方便,以致難以了達常與無常、我與無我、實與非實、有與非有、苦與樂、凈與不凈佛教義理,竟於佛法中斷章取義,妄執有「常、樂、我、凈」,而實不知常、樂、我、凈(涅槃四德)的真正道義。此語譬如天生盲者不識乳色,乃向他人請問,人言乳色白如貝,盲人即以為乳色如貝所發出之聲;人又言乳色如稻米之粉末,盲人即以為乳色柔軟如米末;人又言乳色如雪,盲人即以為乳色冷如雪;人又言乳色如白鶴,然盲人猶感茫然。蓋盲人聽聞四種譬喻,依然無法得知乳之真色;《大般涅槃經》乃以此比喻外道畢竟無法真正了悟涅槃「常、樂、我、凈」的大果德。而此經的「盲人摸象」,乃喻諸外道不知四諦的聖義,執著顛倒,相互爭斗。惟有諸出家比丘,方才真正了知思惟四諦法門,和合共住,從而徹證生老病死本源。(2008年11月3日草就於普陀山佛教協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