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二)~A 一、善人往經

漫說《中阿含》(二)

(卷二)

一、善人往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

  參加人員:大眾比丘

  本經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七善人所往至之處,以及無余涅槃。另外,本經的理論性比較強,較為抽象。

  此經名《善人往經》,什麼叫善人呢?從佛教的角度上講,需要有兩個標准一是因明果,就是深信因果報應之說;二是行善事,存善心、說善語。但是此處所謂的善人,要求的標准卻更高。這里的善人,除了要具備上述兩種標准外,還要用修行,深切體悟佛理,精進不怠,並證得聖果。

  那麼,佛陀在這經典中,主要講的是七種修善的人所能達到的修行次第。那麼這些修行次第主要指的是什麼?主要指的就是能否證得涅槃涅槃分為兩種,即有餘涅槃與無余涅槃。我們不必要把這三個概念搞明白。

  涅槃——關於涅槃,是屬於舊譯,新譯為圓寂。涅槃含義有多種,包括了滅、寂、寂滅、寂靜、滅度等。在印度的原語應用上,是指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如燈火熄滅了稱為「燈焰涅槃」。但印度其他宗教很早就採用此詞做為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大毗婆沙論》列舉異教五種現法涅槃論,即以現世五欲的快樂與得四禪定涅槃;此外也見於婆羅門教以修持達到梵我合一或死後生到梵天,稱為「梵涅槃」;可知「涅槃」並不是佛教專有的名詞。有人以為死了就是涅槃這是錯誤的。《勝鬘經》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菩提之與涅槃,原如光之照物,是同時而沒有先後,故涅槃不應指為死;在嚴格的譯師稱聖者之死是譯做「般涅槃」,般是「全無殘餘」的意思,故般涅槃意義是近於阿羅漢最後身心俱滅的無余涅槃,顯然是和佛陀菩提樹下或聲聞人現生所證得的「現法涅槃」有所區別。涅槃具有「滅」義,指的是消滅煩惱災患。《雜阿含經》卷十八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這說明滅是以消滅煩惱與苦為義;煩惱與苦消滅,就會出現寂靜安穩快樂境界。《涅槃經》非常重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首偈,寂滅的法喜充滿的生活,不僅是小乘聲聞也是大乘菩薩精神生活營養上所必需的東西。關於涅槃的具體含義十分復雜,但我們只要記住下面兩句就可以了——涅槃是超越時空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有餘涅槃——全稱為「有餘依涅槃」,意指煩惱既斷,但尚有殘餘依身的涅槃。依小乘之意,如阿羅漢諸漏永盡,猶有色心的余依,故稱「有餘依涅槃」。《天台四教儀》雲:「子縛已斷,果縛猶在,名有餘涅槃。」《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二雲:「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中略)依有二種:(一)煩惱依,(二)生身依。此阿羅漢雖無煩惱依,而有生身依。復次依有二種:(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此阿羅漢雖無染污依,而有不染污依。故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

  無余涅槃——無余依涅槃系指斷煩惱障,滅異熟苦果五蘊所成之身,而完全無所依處的涅槃。《天台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我們在把上面三個概念搞清楚以後,再來分析一下此經的內容,那麼就會容易很多。

  這部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因緣背景,大約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內給弟子們所做的即興講座。那麼世尊這次所講的是什麼呢?就是七種善人能到達的處所,以及無余涅槃。這七種善人,一般都是針對比丘所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善人,而是指狹義上的比丘善人

  先講七種善人

  第一種善人,樹立「無我」觀,無「我所」觀;現在無我將來也是無我也沒我所。已經產生或正准備產生那些「有我」、有「我所」的念頭,則就要把它們斷除。如果已經斷除的話,就會得「舍」,不會被「有」之樂所染,不會貪染於「有」,也就不會生存於三界。如果比丘像這樣觀想的話,就是無上、息、跡的智慧所顯見的,然而還未得證涅槃,不能完全獲得解脫比丘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法修行,命終之後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把麥麩燒著,但不久麥麩便會熄滅那樣子的。因為證得境界,還是有稍許的我慢尚未除盡,而其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這叫做第一種善人往生而至之處

  在這里,有幾個辭彙較為拗口。比如「我所」,就是我們有時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即我們所處的環境乃至我們所居的這個星球都是實實在在的,它們都為我所有,不會虛假。在佛教里,「我」與「我所」,被認為系一切世俗分別的基本分別,故為破除的對象。將「我」和「我所」破除了,就是「舍」。達到了「舍」,就不會在三界之中生存了,會超越三界。但是呢,此時還不能叫涅槃,因為尚有「五下分結」的存在。

  那麼,什麼叫五下分結呢?就是系縛眾生於欲界的五種煩惱。指系縛有情於欲界的五種煩惱。所謂下分,就是下界,也就是欲界。結,就是煩惱別名。關於五下結,在《俱舍論》里是如此分析:「何等為五?謂有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何緣此五名順下分?此五順益下分界故,謂唯欲界得下分名。此五於彼能為順益,由後二種不能超欲界,設有能超由前三還下,如守獄卒防邏人故。」貪結,指貪欲煩惱;瞋結,指瞋恚的煩惱;身見結,指我見煩惱;戒取結,指取執非理無道邪戒的煩惱;疑結,指懷疑諦理的煩惱。其中,欲貪與瞋恚二結如守獄卒,令愚夫異生禁錮於欲界的牢獄中。若有異生以不凈觀破欲貪,又以慈悲觀破瞋恚,而生於初靜慮乃至有頂,則身見、戒禁取見、疑之三結如巡邏者,還將執彼復置於欲界。故欲界所系的煩惱雖多,然仍偏立此五結為順下分結。

  第二種善人,是除無我,除我所,不會被「有」之樂染污。如果能做到如此的話,也未證得涅槃,也即未證得羅漢果。這就好像一塊燒得通紅的鐵塊,如果用大鐵錘去錘打它,便會迸出很多火花。這些火花會飛向半空中,但是很快就會熄滅。此時比丘的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那麼,什麼叫「中般涅槃」呢?中般涅槃就是比丘經過修行,在欲界死後,尚未生到色界的中間階段,就是已斷除五下分結而所入的涅槃

  第三種善人,是達到上述的那些要求,但是仍未證得涅槃。那麼絈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我們用鎚子擊打燒紅的鐵塊,便會有火花濺出。這些飛起的火花尚未落地,便已經熄滅。此種人五下分結已斷,而得中般涅槃

  第四種善人,仍未證涅槃他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我們用鎚子擊打被燒紅了的鐵塊,飛起的火星沖向半空,一直到落地後,方才熄滅。這種比丘五下分結已斷,而得生般涅槃也就是說比丘從欲界死後,生至色界,經過一段時間,而入涅槃,而得阿羅漢果。

  第五種善人,會轉生何處呢?就好像用鎚子去敲擊燒紅的鐵塊,這時候火花會迸出老高,飛向空中,然後火星落到地面上的草堆裡面,就會冒煙,然後再引起燃燒,然而不會兒燃火就會熄滅。比丘此時的五下分結已斷,但會證得行般涅槃,即生色界後,就會努力用功,當其功德圓滿時,便可以成就羅漢果位。

  第六種善人,也同樣是沒有證得涅槃就好像鐵塊濺起的火星迸到草堆上,可能會引起冒煙,也可能會燃燒起來,然而無論冒煙還是燃燒,總歸熄滅。這時比丘所證的是無行般涅槃,即生色界後,並不需要努力用功,然後到最後,還是在色界里得入涅槃而成就阿羅漢果。

  第七種善人,是比丘也沒證得涅槃。此時比丘往生何處呢?譬如用鎚子擊打燒紅的鐵塊,濺起的火星墜落到柴火上面,開始冒然,然後便燃起大火。此火起燒越旺,最後連墜近的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等處,都會被燒得干乾淨凈。此時比丘的五下分結已斷,往生色界後,漸次而上至色究竟天,在那裡涅槃成就羅漢果位。

  上面所講的七種善人往生之處都會離開我們的欲界,絕大部分都生至無色界在那裡,經過繼續努力,便可以成就羅漢果位。但是根據我的理解,上面所講的「涅槃」,實際上就是指的是無余涅槃。而上面所講的七種善人,他們實際上已經取得涅槃,但是色身尚未消失,故而只能稱有餘涅槃。而上生色界以後,經過不斷的努力修行,並最終取得無余涅槃

那麼,什麼才能證得無余涅槃呢?就是在上面的基礎上,現世就能脫離色身,而不再受色身的束縛。關於這些,我在上面的名字解釋中都已經闡述過,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