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D 四、羅雲經

四、羅雲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尊者羅雲(羅睺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取水器(取水用的器具),瀉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將少水盡瀉,以喻盡棄道者;把水器覆著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則喻道仰(空)者。佛陀以這些譬喻教誡羅候羅: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的話,則道性會漸少而至於空;並用王象入陣戰斗之譬喻,又以人用鏡觀其面之凈,或不凈,喻人也當如是的反省。應觀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所作三業之凈不凈,為自或為他,而後當行則行,當舍則舍。   

  今天我所要談說的佛典,叫《羅雲經》。這個「羅雲」是誰呢?他就世尊出家前的嫡子——羅睺羅。佛陀專門為自己的兒子所說經典故名《羅雲經》,因此我在這里可以說,這部經典也可以叫做「佛陀教子經」。當然,這里的「教子」,並不是教兒子如何做人,如何修學世間倫理,而是教導他如何斷除煩惱,如何成就道業。我們從整個經典的字里行間里,既可以看到佛陀作為偉大導師人格魅力,也可以從中窺察到作為一名父親對於兒子的拳拳慈愛之心。因此,我們在讀這部經典的時候,要細心品味經典背後所蘊含的濃濃的人情味。

  「羅睺羅」是什麼意思呢?在《注維摩經》中有這段話:「什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睺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為名,明聲聞法中密行第一」。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羅睺羅」一詞翻譯過來,就叫「覆障」,就是說愁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生下兒子羅睺羅時,正值晚上也有可能是在半夜裡。那天晚上也很可能是陰曆十五或十六月圓日。原本好端端的一輪圓月懸於碧空,忽然之間月亮什麼東西去了一個缺口,接著這個缺口越來越大,到最後連整個月亮都被吞下去了。按照現在的說法這就月蝕,是很平常的一個自然天文現象。可是在過去科技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都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或者說預計有什麼事情即將發生。在舊時中國,人們認為這是天狗食月,,於是大人小孩便面盆或銅鑼,滿村狂跑,以期將天狗嚇跑。經過大夥這么一敲,還真的敲出了效果,不一會兒月亮又開始從天狗的口中緩緩地露出臉蛋。於是淳樸的人們便相互擊掌,以示慶賀。

  而在古印度人們的心目中,每當發生月蝕或日蝕時,人們並不是認為這是天狗的傑作,而是認為阿修羅在興風作浪。關於這一點,我們《長阿含經·世記經·阿修羅品》中便可以看到,每當阿修羅界的眾生心情不好時,他們便四處惹是生非,最典型的便是把太陽月亮的光線都給遮蔽起來,弄得天地無光,猶處幽冥。而羅睺羅降生的那天晚上,正好發生了月蝕,阿修羅把整個月亮都遮覆起來,於是給羅睺羅所起的名字就叫「遮覆」。

  有關羅侯羅誕生之年,各經記載並不一致。《眾許摩訶帝經》、《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大寶積經》謂其誕生於佛成道之夜,住胎六年,故釋迦族人甚感疑惑,乃投耶輸陀羅母子火坑,然二者毫髮無損,釋迦族人始信不疑。而《佛所行贊·處宮品》則謂羅睺羅誕生於佛出家以前;《太子瑞應本起經》謂誕生於佛納妃後六年,或十年。

  在佛教史上,羅睺羅被稱為「密行第一」。據經典記載,羅侯羅嚴守制戒,精進修道,終證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弟子品》稱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雲比丘是」。

  關於羅睺羅何時入滅,存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在佛陀滅度前數年就已經提前入滅,另一說稱他在佛陀滅度後十數年圓寂,佛陀滅度時,他始終守護在座前。不過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我個人以為羅睺羅在佛陀滅度之前入滅的可能性似乎大一些。如此推算起來,羅睺羅入滅時的年歲並不大,估計在55歲上下。從世俗的角度看,在這個歲數離世,似乎顯得年輕了些;但是從證道的角度看,入滅無所謂大小,只要活著時能夠見道,其他什麼都顯得極其渺小了。不過,從佛法弘傳的角度看,過早地入滅,那麼受其教益的眾生也相對減少,這對佛法的弘揚,似乎是一大損失。有關羅睺羅的事跡很多,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台灣星雲大師的《十大弟子傳》。

  此時佛陀正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進行宣化,而羅睺羅在哪裡?他在竹林精舍不遠處的溫泉林,在這個林中有一個精舍名字就叫溫泉精舍它是羅睺羅的行止處。事實佛陀時常光顧這里的,為的是對羅睺羅多加教化,使他早已證道。從經典記載上看來,童年的羅睺羅很是頑皮,據說他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還是像小孩子一樣,常常喜歡撒謊騙人。有時他到街上去乞食,大家都知道他是佛陀的嫡子,都向他打聽佛陀去處他就信口開河,胡亂編造一番。比如說,當佛陀住在竹林精舍的時候,他就佛陀正在七葉窟;當佛陀在七葉窟的時候,他就回答說佛陀竹林精舍。正是因為他有些玩世不恭,害得很多人都來回空跑好幾趟。為此,佛陀曾經嚴厲斥責過羅睺羅,也為這個不太爭氣的兒子而傷透腦筋,曾經想法設法促使兒子改掉這些不良習氣

  我個人認為,佛陀此次到溫泉林來,恐怕是聽了弟子們向他稟報有關羅睺羅說謊的報告,專程來教誡兒子,以期幫助兒子改掉說謊頑皮這個壞毛病的。

  佛陀在某一天的清晨,獨自著衣持缽,到王舍城內去乞食。等到乞食任務完成之後,他順道去了趟溫泉林,到了羅睺羅的住處。羅睺羅一見父親佛陀來了,立馬起身迎接,並恭敬地接過父親手中的衣缽,然後替佛陀敷設好坐具,到林子里打來清涼的泉水,為父親把雙足清冼乾淨,以示對佛陀尊敬

  在這里我需要說明一下,我們在佛經中,經常會看到佛陀外出回來之後,侍者往往會為佛陀洗足。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根據我個人的推測,有兩種可能。一是印度中部氣候較為炎熱,回來後用涼水沖洗一下足部,對降暑很有幫助;而更為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在佛陀時代,那時的出家比丘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似乎沒有穿鞋子習慣比丘們外出乞食,大多數都是赤足。赤足外出,回來後一進屋內,當然是把腳洗乾淨,然後再坐具靜坐。這里的「坐具」,不單單是我們平常觀念中的椅凳,而是可以躺下休息的,是那種既可坐也可卧的日常傢具。

  佛陀兒子羅睺羅的服侍下,靜靜地洗完腳,一言不發。羅睺羅見狀,知道氣氛不對,他也大氣都不敢出一聲,靜靜地等候著佛陀對他的教誡。

  羅睺羅見佛陀洗完腳,准備將取水器里剩餘的水端出去倒掉,但是被佛陀制止了。佛陀說:「還是讓我自己來倒吧。」然而佛陀並沒有將水器里的水全部傾倒完,而是在水器里留了一點水。然後佛陀指著剩餘的那些水,對羅睺羅說:

  「羅睺羅,你看見了水器里剩餘的那些水了嗎?」

  羅睺羅見後就如實相告:「看見了啊,世尊。」

  佛陀聽後對羅睺羅說:「羅睺羅,我告訴你,那些道行淺鄙、只剩下一點點道行的人,也是這樣的。他們明明是在妄語謊話,卻仍然不知悔改,還是繼繼續撒謊。這種人是些什麼人?是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的人。而且,這種喜歡說謊的人也是無惡不作的人!」

  佛陀頓了一下,然後抬眼看了看羅睺羅:「你要聽好,你要學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沒事老是去撒謊,開那些低級的玩笑!」

  羅睺羅一聽,知道自己的頑劣習性闖下了大禍,他一聲不吭,羞愧地低下了頭。

  佛陀見狀,於是將水器里剩餘的那些水悉數傾倒掉,然後指著取水器問羅睺羅:

  「羅睺羅,你有沒有看見,我將取水器里的水,都全部倒光了嗎?」

  羅睺羅低著頭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那麼,世尊將水器里剩餘的倒光,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世尊在這里,用取水器里的水,譬喻我們的修行進度。當水器里裝滿水時,說明我們道心堅固修行精進不怠;當取水器里的水傾倒掉只剩下一點點時,說明道心退轉,已經只剩下一丁點的修行了。如果把取水器里的水全部倒光,那麼就說明道心喪失殆盡,連一丁點的修行也沒有了。

  緊接著,佛陀又將空空的取水器,翻過身來覆蓋於地上,然後又問羅睺羅:「你看見了覆蓋於地上的空水器了嗎?」羅睺羅自然也是答道:「看見了世尊。」

  那麼,這個翻覆於地的空取水器又說明了什麼呢?它說明了一個人的道心,已經退轉到了一無所剩,空洞無物,甚至可以說是無可救葯的地步了。

  然後,世尊又將那隻翻覆於地的空水器又翻過身來,讓它空口朝天,繼續問羅睺羅。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它說明了這位原先的修行人,已經到了南轅北轍、與修行道路完全背道而馳的地步了。

  我們總結一下佛陀的四個譬喻:

  ①水器留少許水→②水器盡空→③空水器翻覆→④空水器由覆而仰起

  佛陀通過這四個譬喻,說明了什麼?它們說明了時常戲笑打妄語,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甚至可以達到無惡不作的地步。因此無論是出家居家的戒律中,都有一條「戒妄語戒條這條戒被列在第四位,屬於根本大戒(性戒)之一。作為出家比丘妄語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去說的。因此佛陀對羅睺羅說,作為比丘,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聲譽和威儀,絕對不可以與人家戲笑打鬧,更不可以隨意撒謊尋開心。為什麼呢?如果比丘對自己不嚴加要求,那麼就沒有人會尊重你,愛護你,你就會像一隻空空如也,不能再次盛水的取水器一樣,變得一無是處。

  羅睺羅聽了佛陀的話後,羞愧得無地自容,他心裡暗自發誓:今後再也不能說謊取樂了。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佛陀再次作了譬喻:

  在古時候有一國家,飼養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威猛無敵,英勇善戰。每當戰鬥打響時,它總是衝鋒在前,所向披靡。這隻大象在敵群當中,用腳踢、用牙刺、用頭頂、用耳拍打敵人……可以說,凡是它身上所有的部位,基本上都可以發揮出巨大的戰鬥力。但是這隻大象有一地方必須要嚴加保護的,那就是它的鼻子。因為大象鼻子很脆弱,一旦為刀箭所傷,以後進食就會存在問題,久之自然會危及性命。因此每當與敵人戰斗時,它都會鼻子藏起來。如果大象鼻子也不顧了,那麼這隻大象就是連自己的自家性命也豁出去了

  佛陀此譬喻是什麼意思呢?佛陀觀點是,這隻大象就好比我們比丘,而鼻子就好比約們的威儀語言當我們處在與五欲戰斗之中時,切切要慎守我們的口業,決不可戲笑妄語。一旦戲笑語形成積習難改時,那麼,我們的慧命也就宣告死消亡。

  佛陀見羅睺羅心生悔意,於是他坐到了坐具上,又問羅睺羅:

  「羅睺羅,我來問你,為什麼人們要使用鏡子呢?」

  羅睺羅聽後說:「鏡子是用來照人的臉的啊,通過鏡子,我們就可以知道臉上有乾淨不幹凈,有沒有什麼污垢。」

  佛陀說:「是的,羅睺羅,你回答得很正確。」

  接下來,佛陀鏡子的用途,引申到我們對於身、口、意三業的觀察——

  我們的身體在造作各種身業時,就需要觀察。我所作的身業,是清凈的還是不清凈的;是為自己做的,還是為了他人去做的。如果這種身業是善的,是清凈的,那麼就盡管去做;相反,就要舍棄去除這樣的身業,否則將會得到苦報,自己也會為自己愚蠢的不善身業付出代價。

  佛陀進一步指出,不僅是對於我們即將要做的身業,同時對於我們以前所做的身業,以及我們正在做的身業,都要進行深入的觀察與反省。為了更好地觀察反省,我們光靠自己個人的力量還不夠,還要去拜訪那些有著崇高道行和威望的大善知識,把自己過去所做的一些不善身業都統統至心發露表白出來,在這些善知識面前至誠懺悔,千萬不能有絲毫的隱瞞。這樣,我們的身業才能變得清凈,從此以後所作的身業,也將會變得清凈

  而對於口業和意業,佛陀也是這樣的態度。經過發露懺悔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從此變得清凈起來,不再有任何的障礙

  最後,佛陀用詩一般的語言,語重心長地對羅睺羅說——

  羅睺羅啊,

  對於身口意三業,

  你應當時時將它們觀察。

  從此以後,

  你不可有任何的妄語行為。

  我們出家人鬚髮剃除,

  本來就是信眾們的供養而生活,

  你怎麼能隨意說謊呢?

  你過去的那些行為,

  會將沙門之法翻覆,

  空虛而無毫釐的真實

  要知道,不說妄語

  才是真正的正覺之子沙門之法。

  羅睺羅啊!

  從此以後,你要痛改前非,努力修習,

  決不可用妄語去貽害他人!   

  (界定 2008年11月30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