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八)~B1 二、侍者經

二、侍者

  說法地點王舍城

  參加人員阿難舍利弗、目犍連、最早的五比丘以及眾多的上座弟子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阿難世尊侍者之事。裡面並嘆阿難尊者的未曾有法。分為阿難自說,舍利弗之發問等;也提及佛入涅槃,和涅槃後的事等,由多方面來說明阿難之未曾有法(共計十八個方面)。   

  這部侍者經》,是專門針對阿難所說,在佛教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在這經典中,佛陀阿難的一生侍佛功德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為我們了解阿難尊者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從這個角度講,這部經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在我個人看來,在這經典中,佛陀的很多諸大弟子都一一亮相,比如說像佛教創立的早期,佛陀於鹿野苑初轉*輪時度化的喬陳如等五比丘,以及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大多數,還有早期隨佛陀出家的耶舍、滿慈子,都在這經典中現身。可以說,從我著手寫《漫說阿含》系列隨筆以來,第一次見到有如此眾多的大德比丘同時出現於同一部經典中,這是難得一見的。當然,拜讀了這部經典之後,我還有一些疑問,主要有

  第一個疑問,根據這部經典記載,佛陀曾對大眾比丘說:「我今年老,體轉衰弊,壽過垂訖,宜須侍者」,從這句話可以得知,佛陀到年老時(估計在佛陀七十歲左右的時候吧),仍然沒有固定的侍者,因為此時佛陀自己也感到了「體轉衰弊」,也就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了。但是該經的後面又出現「奉侍佛來二十五年」的記述。這「二十五年」,是連續奉侍二十五年,還是斷斷續續,全部時間加起來二十五年?如果是前者,那麼就會出現問題,為什麼?大家知道,佛陀住世八十載,八十載減去二十五年,是五十六年也就是說阿難侍佛那一年正是是佛陀五十六歲。佛陀在此年齡段的時候,身體肯定是處於健康高峰期,不可能說自己「我已年老」、「壽過垂訖」。如果說斷斷續續當侍者,總計二十五年,那麼與諸經的記載又有衝突。因為在不少經典中都說得很清楚,阿難出家後不久,就成為佛陀的隨身侍者,前後二十餘年如影隨形侍於佛陀之側,並任說法傳持之務。關於阿難侍佛時的年齡,《大般涅槃經》說是三十歲,《大方便佛報恩經》說是二十,《雜阿含經》、《有部毗奈耶雜事》認為是二十多歲。我覺得這個侍佛起始年齡並不值得去討論,就算30歲開始當侍者,到佛陀滅度時,阿難55歲,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參究。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五比丘的。有關五比丘名字,在各經之中互有不同,我初步綜合了一下,主要有:   

  經  名

  五比丘

  《中阿含經·侍者經》

  拘鄰若、阿攝貝、跋提釋迦王、摩訶男拘隸、惒破

  《中本起經》

  句鄰、拔提、摩男拘利、十力迦葉、頞陛

  《無量壽經

  了本際、仁賢、大號、正語、正願

  《佛種行贊》

  憍鄰如、跋陀羅、十力迦葉、波澀波、阿濕波誓

  《佛本行業經》

  憍陳如、跋提梨迦、摩訶那摩、波沙菠、阿奢踰時

  《過去現在因果經》

  憍陳如、跋陀羅闍、摩訶那摩、跋波、阿舍婆闍

  《四分律》

  憍陳如、婆提、摩訶摩男、婆敷、阿濕鼻

  《新婆沙論、法華章句》

  憍陳如、跋提、摩訶男、婆敷、頞鞞

  《梵本無量壽經

  ajnata-kaundinya,bhadra-jit,maha^-naman,vaspa,asvajit

  我的觀點是,由於印度是一個太重視史書記載的國度,因此五比丘在不同的經典中有著不同的稱呼,無論差別大小,都是很正常的。我的問題是,佛陀在說這部侍者經》時,可以斷定是在佛陀晚年,這五位比丘是否全部健在呢?這個問題需要思考一下,但是不值得去懷疑。

  第三個問題是,佛陀在這經典中,不厭其煩地一口氣出了二十餘位尊者名字,這些尊者分別是:

  拘鄰若、阿攝貝、跋提釋迦王、摩訶男拘隸、惒破、耶舍、邠耨、維摩羅、伽惒波提、須陀耶、舍梨子、阿那律陀、難提、金毗陀、隸婆哆、大目犍連、大迦葉、大拘絺羅、大周那、大迦旃延、邠耨加妙寫長老、耶舍行籌長老,加上阿難,有名有姓的共計23位。那麼在這些大阿羅漢之中,為什麼沒有後來大乘佛教中被稱作「菩薩」的身影?比如說像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此時居於何處?如果說佛陀傳教的初期為一些小乘根基說法,那麼佛陀說此經時,已經是「體轉衰弊」,佛陀說如此重要的經典,這些菩薩們怎麼會不參加呢?

  第四個問題,是有阿難的受教誡之事。在教內比較統一的說法是,佛陀滅度以後,阿難仍沒有證得羅漢果位而獲得解脫在這經典中,對此的說法是一致的。一般而言,阿難見到佛陀已就要滅度了,而自己仍是凡夫,感到很傷心。同時,佛陀滅度以後的第一次佛經結集中,由於參加結集者都是證得聖果的大阿羅漢,而阿難卻是一介凡夫,因此沒有資格參加結集法會阿難為此事頗為苦惱,後經大迦葉的教誡,列舉五罪呵責之,阿難自禪思乃廓然大悟,加入五百大阿羅漢之列,誦出經藏。也就是說阿難的證道,其直接的啟蒙師應該是摩訶迦葉。但是此經的記載卻有著較大的出入。讓我們來看下面的一段經文

  一時,佛般涅槃後不久,尊者阿難游於金剛,住金剛村中。是時,尊者阿難無量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於是,尊者金剛子亦在眾中。尊者金剛子心作是念:此尊者阿難,故是學人,未離欲耶?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於是,尊者金剛子便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觀尊者阿難心,尊者金剛子即知尊者阿難,故是學人而未離欲。

  這個金剛子,據說就是反對以大迦葉為首的七百弟子結集的跋耆子(具體情況則有待進一步考察),他已證得羅漢果位,他以定力觀察阿難,結果發現阿難是個尚未離欲的「學人」——尚在學習階段普通人。於是他就向阿難說了一首頌偈,曰:

  山林思惟涅槃令入心;

  瞿曇禪無亂,不久息跡證。

  金剛子的意思十分明白:你阿難尚處於流落生死凡夫階段,你一介凡夫,受到「無量百千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你有這個資格嗎?大家供養你讚歎你,你阿難受得起嗎?還是老老實實地找個寂靜一點的山林里,好好地「思惟」吧,等見了道後,你再來為眾人說法也不為遲啊!阿難聽後,便遁入山林,最終證悟,經中對此記述道:

  於是,尊者阿難尊者金剛子教,離眾獨行,精進無亂,彼離眾獨行,精進無亂,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彼即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游: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阿難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

  從上述的經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阿難的證道,並不是像大多數經典所說的是受到了摩訶迦葉的教誡,而是受到了反對摩訶迦葉的金剛子的教誡才成道聖果的。那麼,究竟哪種說法更合理呢?阿難在第一次佛經結集時,到底有沒有證得羅漢果位呢?這個需要進一步參究。

  第五個問題,讓我們看看經文一段經文:「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奉侍佛來二十五年,未曾為佛所見訶責,除其一過,此亦為他故』。」我的問題是,經文中所指的「一過」,指的是什麼?我個人的觀點是,這里所說的「一過」,很可能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即《中阿含經》卷五《成就戒經》中所提到的那次阿難被呵斥的事情。當時舍利尊者曾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即:「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余意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可是當時有位尊者叫烏陀夷,他公開表示不同意舍利弗的觀點,他的觀點認為,「若比丘生余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結果大家鬧得很不開心,烏陀夷甚至當著佛陀的面,堅決反對舍利弗的觀點。後來佛陀發了脾氣,在面訶了烏陀夷之後,就把阿難狠狠地呵斥了一番:「上尊名德長老比丘為他所詰,汝何以故,縱而不撿?汝愚痴人,無有慈心!舍背上尊名德長老。」這是一次比較明顯的,而且份量極重的呵斥。結果阿難感到很委曲,就對白凈比丘說:「是他所作,而我得責。」如果我們把兩部經聯系在一起,便會發現阿難所說的「一過」以及「為他故」,就是指成就戒經》這件事。不知我的分析是否正確

  第六個問題,經中說:「尊者阿難復作是說『諸賢!我從如來受八萬法聚,初不再問,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在這段經文中,「除其一句」指的又是什麼?根據我的理解,這里的「一句」,極有可能是指什麼叫「小小戒」。佛陀入滅之時阿難請示了佛陀不少問題。佛陀深知後世對他所制定的一切戒律都能做到嚴格持守,那是相當困難事情,於是就說當舍「小小戒」。那麼,什麼叫「小小戒」,它具體又是指哪些方面的內容阿難當時由於自己十分感傷,就把這件事給忘掉了這件事引起了教內的不少爭論。摩訶迦葉主張凡是佛陀制定的戒律,統統都要遵守,絕對不可以方便。而其他的一些上座弟子則指明佛陀臨滅度前,曾經指示過可以舍棄「小小戒」。當時摩訶迦葉就反駁說,那麼你們說說看,小小戒到底指的是哪些?結果大家都不上來。因此我的觀點是,阿難所說的「除其一句」,也就是指小小戒的具體內容。(未完待續。2009年2月3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