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十一)~A 一、七寶經

漫說《中阿含》(十一)

(卷十一)

  《中阿含經》卷十一共有五經,分別是:《七寶經》《三十二相經》、《牛糞喻經》、《四洲經》以及《頻鞞娑邏王迎佛經》。

一、七寶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佛陀告訴諸比丘轉輪王出世時,會有七寶出現於世間;而如來出世時,也有七種寶——七覺支之寶出於世間

  我們在佛經中,時常會見到有關轉輪聖王的記載。在有關釋迦佛降生之際時,當時有一位享有較高地位的占星師(或稱為相卜師)曾經對釋迦佛的未來作過兩種預測:如果居家繼承王位將來成為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就會成就無上佛道。據說轉輪聖王擁有七寶(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長壽、無疾病、容貌出色、寶藏豐富),統一須彌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國土豐饒,人民和樂。有關轉輪聖王的解釋很多,我在這里就不再多加發揮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一下日本學者木村泰賢著的《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一書。依我們個的觀點看,若從歷史的視角來分析,無論是佛陀,還是佛陀以前所流傳一些有關轉輪聖王的傳說,這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認為只要是轉輪聖王一出世,那麼整個世界就會出現天下一統的整合局面。佛陀在原有傳說的基礎上,將轉輪聖王的功能擴大化了,使其內涵更加豐富。我們從這里可以隱約地看出,佛陀對於那時的世間是有一種看法的,就是佛教對於國家治理一種理想態度。而且,有關轉輪聖王的傳說之所以在古印度得以盛行,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民對於四分五裂的眾多諸侯了,所表達出的一種渴望統一、祈盼和平的共同心願。對於這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我的觀點

  這部經中主要講的是兩種七寶——佛教中對「三」、「七」、「九」這些數字很有好感,我們時常會看到諸如「三寶」、「三乘」、「七寶如來」、「過去七佛」、 「打佛七」、「九品蓮花」等字眼,但是諸如「二」、「四」、「六」、「八」這些數字卻並不常見,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現象。第一種七寶則是轉輪聖王的「七寶」;而第二種七寶則是如來出世時所出現於世間的「七寶」。下面簡略分析一下這兩種七寶」。

  1轉輪王的「七寶」。它們分別是: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以及主兵臣寶。關於這些七寶我在《長阿含經》第十八卷的《世記經·轉輪聖王品》中描述得非常詳細。此處略加解說。

  (1)輪寶:謂轉輪聖王出世,於十五日的月滿之時,沐浴香湯上高殿,與婇女共相娛樂,其時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輪徑丈四,王召四兵禮此金輪寶,隨所願求向東,輪寶即向東轉,轉輪王率四兵隨之,金輪寶前有四神引導,輪寶止時王駕亦止。時東、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大王至,皆捧珍寶以示歸順。

  (2)象寶:是指六牙白象,清旦乘之周行四海,食時得還。

  (3)馬寶:指紺青色有象力的駿馬,這種馬能飛行,與象寶同為轉輪王的乘駕。

  (4)珠寶:指寶珠,有光明王宮內,夜中置於高幢上,光照一由旬,城中人民皆起作務,以為白晝

  (5)女寶:又稱玉女寶,主要是指各種美女,她們皆顏色從容,面貌端正,冬則身溫,夏則身涼,舉身毛孔出旃檀香,口出優缽羅花香言語柔軟,舉動安詳

  (6)居士寶:又稱主藏寶、主藏大臣寶,指寶藏自然財富無量,地中伏藏有有主與無主;若有主則擁護之,無主則取之供王用。

  (7)主兵臣寶:亦稱典兵寶:指智謀雄猛英略獨決的掌兵大將。《大寶積經》對此所作的描述是:「轉輪聖王生種姓家,七寶則現。何謂為七?……七曰主兵大將軍,御四域兵,如是大聖菩薩大士,以七寶現於世時,自然道寶現於世間。」

  2如來出世時的「七寶」。佛陀處所指的七寶,就是趨向菩提道的七種修習法門,即七覺支。它們分別是:念覺支、擇法覺支寶、精進覺支寶、喜覺支、息覺支、定覺支以及舍覺支。所謂「覺支」,是指覺悟之前的各個分支,或者說是覺悟之前的各種修行道路。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種修行道品中,七覺支被認為是最高層次修行法,這主要與禪定有關。在原始經典中,先修數息觀,次修四念處觀,再修七覺支,則可證得「有明」與解脫

  (1) 念覺支:念指憶念,即修諸道法時,能覺了、能憶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沉浮動。

  (2)擇法覺支:擇即揀擇、選擇,以智慧觀察諸法時,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虛偽之法。

  (3)精進覺支:精即不雜,進謂無間,即對於修法努力精進不懈,拋棄無益的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專心一意,無有間歇。

  (4)喜覺支:喜即歡喜,心契悟於真法而得歡喜時,能覺了此法是否從顛倒法生,因此而住於真正的法喜。

  (5)息覺支:亦稱除覺支、輕安覺支,除謂斷除,即斷除諸見、煩惱時,能覺了、能除棄虛偽法,並增長真正的善根

  (6)定覺支:定即禪定,即發禪定時,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

  (7)舍覺支:舍是舍離,即舍離所見與所念著之境時,能覺了且永不追憶虛偽不實之法。

  在羅列了兩種七寶的大體內容之後,我們需要作更深一層的思考。我的問題是,佛陀這部七寶經》之中,為什麼要將轉輪聖王的七寶如來修行七覺支寶共同列出來,用意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對此,我個人的觀點是:

  首先,從兩種七寶所處的環境中,輪王的七寶用於治理國家社會,如果哪位國王擁有了這七種寶物,那麼就會所向披靡,就會把所有國家都統一起來,而且社會民風淳樸,民眾一心向善,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而佛法中的七覺之呢?它運用於修行之中,對於趨向正道修行,有著莫大的功用。甚至可以這么講,它們是個修行的最高修行法門

  其次,從所處的層次上講轉輪王的七寶世間法,而七覺支是出世間法。輪王的七寶作為一種最具和諧國家治理模式,在世間法中,它所處的是所有國家政事務管理中的最高層次沒有任何一種社會管理模式能與之相媲美。而佛法中的七覺支,則是各種修行法門的最高法門,如果能用心修習七覺支,便可成就解脫之道

最後,如果將二者作一番對比,那麼各自的殊勝便可立竿見影。作為一種世間法,輪王的七寶雖然殊勝,但是它是一種生滅法,它是無有恆常的。當因緣聚合的時候,這七種寶也會壞空,最終會灰飛煙滅,因此可將之視為一種有為法,從本質上講,它只能說相對殊勝,或者說並不殊勝。而佛法中的七覺之呢?它是一種世間法,它是一種修行中的無為法,它是一種恆常法(相對而言),如果成就道業,就會證得不生不滅的恆定不動的如如狀態,因而它是絕對的,最高殊勝的。更進一步說,我們甚至無法將輪王的七寶佛法中的七覺支寶相提並論,這也是悉達多太子,毅然放棄世間的輪王七寶出家成就七覺支寶的根本原因。從這部七寶經》之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察出佛陀將二寶進行對比的真正用意。這種用意可以用句話可以概括:世間諸寶,怎比佛法之寶?——當然,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至於是否到位,尚待檢驗。(2009.02.28, 界 定 於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