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十四)~B 二、大善見王經

二、大善見王經   

  說法地點拘屍那揭羅城的娑羅林中

  參加人員阿難等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欲在拘屍城之婆羅雙樹間入於涅槃阿難不知佛陀選此偏僻的小城入滅的原因。佛乃為說過去世之拘屍城之故事,所謂城主大善見王,為佛的前生。曾依法治國,愍念眾生,及於昆蟲,都修凈妙之行,而斷離一切欲,而得四禪,住於四無量心,命終之後,往生梵天。以拘屍城為如來因緣之地在此曾六次為轉輪王而捨身,現在為第七次,因此之故如來之身,乃選擇此地,為最後的身。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這部《大善見王經》所述的內容,在《長阿含經·遊行經第二》中,也有相似的,而且是詳細的記載。這部經典核心內容,就是世尊向我們講述了把他涅槃地選在拘屍那揭羅雙樹間的因緣所在。

  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也屢次提及,佛陀最後的旅程,種種跡象表明,他的最終歸宿目標仍舊是他的故鄉——迦毗羅衛。雖然迦毗羅衛此時已經變成一片廢墟,早已被琉璃王的鐵蹄盪平。但是,或許是出於人性本能世尊依然對自己的故土不棄不離,抱著病軀,一步一步地朝著自己的祖國的靠近。

  但是到了拘屍那揭羅城時,佛陀的病情似乎出現了惡化現象。綜合了其他經典的說法,佛陀此時的病情,主要是背部患有嚴重的疾病,估計是脊椎脊椎附近的神經系統病變導致。另外,由於服用了鐵匠純陀供養的栴檀耳,導致不消化不良,並引起了嚴重的腹瀉。因此佛陀身體狀況日漸虛弱,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在此情況下,抵達目的地的可行性顯得渺茫,在此情況下,只得就地選擇涅槃——這些推測都是從研究的角度上而言。而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上講佛陀的患病,對作為一名已經證得無上妙法的聖人來說,顯得微不足道。他完全可以在這個世界上永久地活下去,想呆多久都沒問題。但是佛教理論的基石是因緣生法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當機緣成熟了,自然是瓜熟蒂落,一切順其自然生老病死人生規律,如果一個人長生不死,活個萬兒八千歲,那麼就會有違「人生百年」的現實規律。因此,作為一位大覺悟者來說,他必須在世人面前呈現「八相成道」,向眾生呈現生死病死的必然趨程。世尊涅槃示相,目的也是向世人以及他的弟子們宣示,佛陀縱然已經成道,縱然已經達到不受生死束縛的境界,但是他仍要示現從生至死之相,以此來教導弟子們人生苦短,如果不抓緊修行,那麼一不留神,終將萬劫難復,再投胎做人,也是極其遙遠未來

  正如經中所言,佛陀將他涅槃的地址選在了拘屍那揭羅的郊外的兩棵名叫娑羅樹之間。從佛經中我們可以得知,佛陀所選擇的涅槃地其實比較偏僻,距市區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將這個其貌不揚的荒郊野外作為一代聖人涅槃之地,在弟子們看來,顯得無法理解其中的妙處。因此待世尊「右脅而卧」,躺在臨時鋪設的床上之後,侍者阿難便向佛請教這個問題阿難佛陀說:「世尊更有餘大城……世尊不於彼般涅槃何故在此小土城?諸城之中此最為下。」阿難所列舉的一些城市,主要是指瞻波城、舍衛城、毗舍離城、王舍城、波羅柰城以及加維羅衛城。前五城市都是當時古印度的十六大國之中的強者,而加維羅衛就是「迦毗羅衛」,此時處於拘薩羅國的直接統治,而且拘屍那揭羅距佛陀的故鄉迦毗羅衛的距離大約尚有四百公里的路程,似乎顯得有些遙遠。這些城邦之中,無論哪一個,都比拘屍那揭顯得繁華、氣派和富裕。可是佛陀卻偏偏把涅槃之地選擇於此,當然會引起弟子們的種種猜測。

  阿難觀點遭到了佛陀的訶斥:「阿難!汝莫說此為小土城,諸城之中此最為下。」那麼世尊這種的說法又有什麼依據呢?於是他就講了拘屍城在很久遠以前,叫拘屍王城,「極大豐樂,多有人民」,不僅城池廣大,而且人民眾多,環境相當宜人,是居家生活理想之地,所有國家都無法與他相比。這個拘屍王城的國王名叫大善見,是一位轉輪王。這位善見大王,聚合了所有轉輪王的一切優點,深得八萬四千諸小國王以及廣大人民的深切愛戴。這位輪王到臨命終時,也只是「生微微死痛」,「猶如居士居士子,食極妙食,小小微煩」。就是說一般人臨死時,痛苦難耐;而這位大善見王死時也只是感到稍微的痛苦,說明他平時修行功夫十分到家。那麼善見王死後到哪裡去了呢?經中說他「乘是命終,生梵天中」,根據是:「修習四梵室,舍念欲已」。所謂「四梵室」,就是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當然,既然是死時會有「微微死痛」,那麼可以推斷出這位大善見王平時修行並不究竟。那麼這位大善見王究竟是何面目呢?原來就是我尊敬釋迦佛的前世身。世尊在談到自己的前世身時,對此作了一番分析:「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凈,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亦未能得脫一切若。」從這段敘述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大善見王並沒有真正見道,他只是修習了諸多善見,卻沒有把生死真理最終弄清楚,因此仍然流轉於生死洪流之中。

  世尊的意思是,雖然說自己的許多世以前沒有把生死問題解決掉,但是此生最終已得脫一切苦,證得了無上佛道。經中還進一步列舉了五個重要地名:拘屍那揭羅城、娑羅林、尼漣禪河、婆求河、天冠寺。其中,拘屍那揭羅以及娑羅林是佛陀涅槃地;尼漣禪河為佛陀成佛之地。此處實際上應為「希連河」,此河位於佛陀涅槃地附近;天冠寺是世尊的荼毗之處佛陀在這地方,前後降生並捨身過七次,在這地方先後做過六次轉輪王;加上此次的成佛涅槃,總計七次。那麼既然已達七次,就已經達到了圓滿世尊從此以後,就不會再降生於人間了。因此,佛陀自己的涅槃之地,選在了富有紀念價值的拘屍那揭的娑羅雙樹間,是大有深意的。

  至於經中有關大善見王所具功德的詳細描述,本文在此不作細析。(09.03.1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