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二十二)~B 二、求法經

二、求法

  說法地點拘薩羅國舍衛城附近的娑羅村

  主講人員佛陀舍利

  參加人員上座比丘與大弟子們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應當行求法.不可行求飲食;並說上、中、下弟子隨師不隨師的功與過。舍梨子乃廣說三可毀,和三可稱之法,也說可得涅槃中道。   

  本經的主題實際上也很鮮明,就是論述了「求法」與「求食」二者的關係。從經中我們似乎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原始佛教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極度低下,人們征服自然能力還給弱。在此種情況下,出家比丘們,我想所面對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個無外乎就是如何修行,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其次,就是如何填飽肚子的問題。在原始佛教經典中,我們不止一次地見到比丘一大早就忙著外出乞食,而且佛陀還為乞食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規定如何乞食是如法的,什麼樣的乞食是不如法的。而這些現象對於我們當代所處的衣食無憂社會背景下來看,覺得似乎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當今出家比丘們根本就用不著衣食問題而操心,施主們都把師付們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准備妥當了。當然,我們有時會見到某某地方寺院僧人崇行古風,開始外出乞食。這種乞食,只能作為一種修行實踐,它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在乞食過程中,比丘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從被乞食的對象上講,當然是城市比鄉村更加容易得到滿足;從乞食所接觸的人群數量上說,在城市裡乞食,所接觸的人群會遠遠大於在鄉村的人群數量。無論如何,比丘們在乞食時,總要與人打交道;而且打交道時間長了,比丘們往往就會形成比較固定的乞食對象。比如說比丘到某家去乞食,如果此家對比丘印象很好就會很客氣地邀請他下次再來比丘有時在乞食後,還會給該施主講些佛法道理。如此一來二往,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了,就慢慢形成固定的護法群體。長期以往,就會有一部分比丘因為乞食而忘卻了自己的乞食本意,即為求法而乞食,決不是為了乞食而求法,二者排列次序決不可以顛倒。有些人因為乞食的緣故,聚積了相當的人氣。在這情況下,他就會樂於群居而不願意遠離人群到山林靜處去獨修。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在這部《求法經》中,世尊開門見山地對弟子們說:「汝等當行求法,莫行求飲食。」如果弟子們不願這么做,只願意求飲食而不求法,那樣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就是「汝等既自惡,我亦無名稱」,意思是說,如此這樣的話,既不利於大家自己的修行對於佛陀來說,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因為弟子們只求飲食的行徑,損害了佛陀的聲譽,自然是很不好的。

  對於只求飲食不為求法弟子佛陀表述他們的形象是:這些人見到好吃的,便會毫不猶豫上前,哪怕是這些飲食已經不是十分地潔凈,他們也毫不在乎。像這樣的比丘,雖說飽食終日,然而他們並不用功修行,他們「不得少欲,不知厭足,不得易養,不得易滿,不得知時,不知節限,不得精進,不得宴坐,不得凈行,不得遠離,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亦不涅槃」。為什麼?因為這些比丘「不可佛意」,即不能領會佛陀的真正用意,也不懂得出家修道的真正含義

  那麼,什麼樣的弟子,才能被稱作「只為求法不求飲食」的弟子呢?就是寧可讓自己餓著肚子,也不願吃那些殘羹剩菜,因為它們是不潔凈的。這些人在身體上雖說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但是他們並沒有因些而喪失道心,反而更加精進用功辦道。因此這樣的弟子才是真正領會佛陀用心求法弟子

  接下來,佛陀又根據上面的經義,再次談到了遠離之事他說對於「法」和「律」很重視的尊師,都是樂意遠離人群而到山林之中去靜修的。而另一部分,則是不願意遠離。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遠離人群,去選擇僻靜的山林作為自己的修行場地呢?其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早日明心見道。那麼,明心見道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一方面是為了自身的解脫,而更為重要的卻是讓更多的人得到安樂,得到饒益是為了愍傷世間。從這個意義上講修行是為了大家為了眾生說法,無疑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願意遠離喧鬧,那麼就很難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脫,從而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利益眾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若細心留意一下歷史上的高僧大德,絕大多數都是掩關數載,潛心修行的經歷。這樣做用意何在?就是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為自己培福培德培植智慧資糧。我們都在呼喊著要廣度眾生利益有情。自己對於佛法要義都一無所知,我們又拿什麼去利益眾生呢?要想學生樣樣優秀,就必須要有出色的老師去訓導。在這個世間,無師自通的天才畢竟是極少數的一小部分而已。

  佛陀在宣說了上述內容之後,感覺身體不太舒服,經中說他患有「背痛」,需要休息一下。佛陀在休息期間,就把講經的任務交給了舍利弗。舍利弗在佛陀說法基礎上,詳細地闡述了上、中、下弟子隨師不隨師的功與過,以及如何證涅槃之法。

  1、上、中、下弟子三事可毀:

  a、尊師樂住遠離,弟子學舍離;

  b、尊師若說可斷法,弟子不斷彼法;

  c、所可受證,弟子而舍方便。

  2、上、中、下弟子三事可稱:

  a、尊師樂住遠離,弟子學舍離;

  b、尊師若說可斷法,弟子便斷彼法;

  c、所可受證,弟子精進勤學,不舍方便。

  3、如何證得涅槃之法——行中道

  「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方法一:「念欲惡,惡念欲亦惡,彼斷念欲,亦斷惡念欲;如是恚、怨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諍。諸賢!貪亦惡,著亦惡,彼斷貪,亦斷著。諸賢!是謂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方法二:行八支聖道。 (2009.04.1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