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十四)~E 五、至邊經

五、至邊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為了解脫生死的苦邊,而甘行乞食,然而不沙門法而修行的話,則那些為愚痴之人,既失其欲樂,而又失去了沙門義,可以說是二邊都均予以忘失。   

  我個人以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從個人的生活方式來對人群作總體上的劃分,大約可以劃分為居家與出家兩大類。當然,居家點絕對多數,出家總是極少的一部分。凡是合法的宗教都會出家人的存在,比如說天主教的神甫、修女伊斯蘭教的阿訇、道教道長道姑。此外像印度教、猶太教以及其他一些小的部落宗教都有專門打理宗教事務的出家教職人員的存在。對於佛教,大家都很熟悉,在出家人員中,主要是比丘比丘尼僧團。一般而言,比丘僧團似乎佔據著主導地位。那麼,佛教出家在一世俗群眾的眼中,是居於什麼樣的位置呢?

  可能有人會說,出家比丘乃大丈夫行為,世俗民眾自然是十分尊重的——可是事實往往非如此樂觀。我們需要知道這一點,所謂「大丈夫行為」,裡面實際上包括著諸多堪忍的成分。堪忍什麼?就是忍耐世俗那種歧視性的目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歧視性的目光」,是針對那些無有信仰信仰其他宗教,對佛教並無善感的人們。這種情況中國我們自然是不必多說,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會不會也存在這種情狀?答案似乎是可以肯定的。那麼,在原始佛教時代又是何種的情狀呢?從這部《至邊經》當中,我似乎嗅出了其中的端倪。

  讓我們先來看看一段經文是如何講的。在一次即興開示中,佛陀弟子們說:

  「於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世間大諱,謂為禿頭手擎缽行,彼族姓子為義故受。所以者何?以厭患生老病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陰邊。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學道耶?」

  從這段經文我們便可以得知,在古印度原始佛教時期比丘走村串戶托缽行乞,大家未必都表示歡迎,有的對這種乞食行為還相當反感,稱出家比丘為「禿頭」。從某種意義上說,托缽乞食實在是無奈之舉,佛陀借用世俗中觀點,說比丘們為了維持生命,不得不外出托缽乞食。乞食行為在所有的生活方式之中,算是最為下端的(即「下極至邊」)。那麼,既然出家了,既然連這種極為下端的生活方式都忍受了,那麼就應該要抓緊時間好好修行——在下面的一部《喻經》中,這個問題會得到詳細的闡述。出家宗旨是什麼?自然是對「生老病死、愁戚啼哭、憂苦懊惱」產生了「厭患」,是徹底解決苦陰問題的,從而力爭修證到痛苦的邊際。這是出家的初衷與奮斗目標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出家比丘,都把這一目標作為自己的個人奮斗目標呢?經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未必如此。正所謂「出家三天,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邊」,一部分比丘出家時的發心總是好的,可是信心卻不堅定,心中有所保留。正如經中說

  「彼愚痴人以如是心出家學道,而行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

  從這里,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出,原始佛教時期,並非人人都是聖人。隨著佛教比丘數量有時呈幾何級地增長,一部分人開始混進了佛教僧團。我想在原始佛教時期出家為僧的手續似乎相當簡單,一般是經過佛陀本人同意,便很快可以剃度。當然,在正式出家之前,也有一個時間不等的觀察期,一般有六個月、一年、三年的區分。如果那些根機比較好的,便不需要什麼考察期,立馬可以成為比丘。甚至有的比丘不經過剃度程序頭發自落,染衣自披,倒是頗為神奇的。後來隨著出家人數的逐漸增多,佛陀根本沒有閑暇對初出家比丘一一加以過問應驗,便將這項工作授權給各位大弟子然後再授權給再傳弟子……如此一來,弟子們在廣招門徒時,有時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以遴選;一些為了擴展自己地盤(增強個人影響力)而濫收門徒的情況,似乎也呈零星苗頭。從執政者角度看,那時似乎並沒有完備的宗教管理行政機構,不像中國後來出現了諸如「度牒」、「戒牒」之類的合法證件,因此當政者對於宗教興起與興旺情況,似乎有些麻木不仁。比如說佛教在創建伊始,我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什麼需要到行政機關進行「審批」、「備案」之類的噱頭。正由於教內教外對於比丘出家驗證程序的高度漠視,因此伺欲心極重的比丘混入僧團,似乎為形勢所趨。

  對於那些出家後積習難改,甚至貪欲之心變得更加嚴重的比丘佛陀十分痛心。他說,既然如此,你們這些比丘何必出家呢,還不如還俗做一名護法的居家眾呢。針對於此,佛陀還作了譬喻,他說,像這些身為沙門而不沙門之事比丘,實在是十分可悲,「猶人以墨浣墨所污,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濁除濁,以廁除廁,但增其穢,從冥入冥,從暗入暗。」用墨水去除去墨跡,用血去除掉沾染的血跡……這不是十分顛倒和荒唐的事情嗎?這樣的比丘就好像是那些在「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大家想想,那些堆積在荒野、用作燒死屍助燒的木塊,當死屍燒過後,誰還去撿那些燒死屍用的殘餘木塊呢?想必是大家唯恐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去撿拾了。因此,出家後不能將各種貪念慾望悉數蠲除的比丘就好似這燒死屍的剩餘木塊一樣,變得一無是處,人人厭嫌。(09.07.10)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