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五)~B 二、浮彌經(173)

二、浮彌經(173)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

  加人員:浮彌、王子耆婆先那童子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尊者浮彌回答王子耆婆先那童子所問之事尊者聞後,往詣世尊,將和童子所共論之事請教佛陀。佛乃以譬喻而評說之。  

  本經是由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尊者浮彌所提的一個問題而引起。耆婆那先童子所提的問題是:

  「或有沙門、梵志來詣我所,而語我曰:王童子!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尊者浮彌!尊師何意?雲何說?」

  這段話的重點有兩個,一個是發願,二是梵行。王童子沙門梵志之口,表達了這樣的一個觀點,即無論是發願或不發願,只要是行正梵行,都可以獲得果報(善果)。王童子本人大約對這個問題不太內行,所以向尊者浮彌請教佛陀這個問題看法。浮彌尊者一聽,說:「我不面從世尊聞,亦不從諸梵行聞。王童子世尊或如是說:或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尊者浮彌的意思是說,他並沒有當面從世尊處以及諸位大德聽聞類似的說法。正因為浮彌吃不準,所以他就含糊其辭地對王童子說:「佛陀或許也是持這種觀點吧!!」

  王童子聽後便對浮彌說:「若尊者浮彌尊師如是意、如是說者,此於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最在其上。」王童子佛陀還是很尊敬的,他聽了浮彌的回答後說,如果世尊也是這么認為的話,那麼這種觀點就是真理真實不虛的。

  那麼佛陀到底是不是也是持這種觀點呢?後來浮彌專門就這個問題,當面請教了世尊世尊聽後,就對浮彌說:「你為什麼不為童子四種譬喻呢?」

  此四種譬喻是:轂牛角及牛乳喻、抨水及抨酥喻、壓沙及壓麻子喻、鑽濕木及鑽燥木喻。

  1、轂牛角及牛乳

  佛陀說:「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這里的落點在於「邪」與「正」的關係。如果一個人有邪見,並在邪見基礎上生了邪定,那麼無論他們是否發願都不可能獲得正果。因為以邪求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反,如果梵志沙門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那麼必將獲得果報

  譬喻:「猶如有人慾得乳者而轂牛角,必不得乳……以邪求乳,謂轂牛角也」;「猶如有人慾得乳者,飽飲飼牛而轂牛乳,彼必得乳。所以者何?以正求乳,謂轂牛乳也。」

  對於什麼叫「轂(字有誤)牛角」,似乎譯義不明。整個譬喻大意我想意思可能是這樣:我們如果想求取牛奶最好的辦法是將奶牛飼養好,讓奶牛有充足的營養來多產奶、產好奶。這里講的就是取牛奶正確方法

  2、抨水及抨酥喻

  「猶如有人慾得酥者,以器盛水,以抨抨之,必不得酥」;「猶如有人慾得酥者,以器盛酪,以抨抨之,彼必得酥」。酥似乎是從乳酪之中提煉而出。佛陀的意思是說要想獲得奶酥,就必須用器物盛一些乳酪,然後才能從乳酪中提煉出奶酥來。至於整個提煉方法,比如說什麼叫「抨」,我們似乎並不是很了解。假如我們盆中所盛的並不是酪,而是普通的清水,則是無論如何也提煉不出奶酥來的。

  3、壓沙及壓麻子喻

  「猶如有人慾得油者,以笮具盛沙,以冷水漬而取壓之,必不得油」;「猶如有人慾得油者,以笮具盛麻子,以暖湯漬而取壓之,彼必得油」。這里的「麻子」,估計是「芝麻」之類的植物籽。這個譬喻與上面的譬喻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用沙子為原料榨油,是根本不可能榨出油來的;而正確方法則是芝麻用溫水浸泡後,再用工具擠壓,必然會產出麻油。用沙子為原料,怎麼可能擠出麻油來呢?這是本性的顛倒。

  4、鑽濕木及鑽燥木喻

  「猶如有人慾得火者,以濕木作火母,以濕鑽鑽,必不得火」;「猶如有人慾得火者,以燥森作火母,以燥鑽鑽,彼必得火」。這里所講的就是有正確鑽木取火的方法正確方法是,選取乾燥的木料然後再用乾燥的鑽頭(木製和石制)使勁鑽木料,這樣慢慢就會生出火來。而用潮濕的木料以及潮濕的鑽頭,必將無法取出火種來。

  從上面四個譬喻之中,我們領悟到佛陀在用種種譬喻,而說明正見正見定的極端重要性。它就好像一個人的奮斗方向,如果目標方向錯了,即便我們再有信心毅力,再如何地精進不怠,結果同樣是南轅北轍,事與願違。正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舟船,如果沒有正確的航向,縱然如何地拚搏勇敢,到最後也是空歡喜一場。

  從四個譬喻中,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古印度的一些民俗與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比如說此時印度取火種的方法仍然採用古老的「鑽木取火」;他們已經懂得如何提煉酥油麻油,以及開始飼養奶牛的一些生活場景,可見那時的工商業(手工業)以及畜牧業,已是高度繁榮發達。(09.08.1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