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七)~B 二、五支物主經(179)

二、五支物主經(179)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

  參加人員五支物主外道沙門文祁子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外道沙門文祁子,對於佛弟子五支物主說:如能成就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等四事的話,就是第一善,就是無上士,而得第一義,為質直的沙門佛陀曾聞此,佛陀乃說:這是嬰兒也能成就之事佛陀更為五支物主何者為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以及其從何而生,何處而滅,何處而敗壞,乃至如何行滅等說。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叫「五支物主」。「五支」是人名;「物主」是職業稱呼,大約是從事著工匠之類的工作,而這個名叫「五支」的工匠在工匠界小有名氣,算是工匠們的領班(或領軍人物),故稱其為「物主」。

  有一天大清早,五支先生准備去拜望佛陀走到半道,忽想起佛陀以及諸比丘可能正在宴坐之中,於是就順道去了一趟外道所居止的園林——類似情形我們在經中比較常見。此園林中居住著一大外道份子,為首的名叫文祁子,據說有些本領。待五支物主落坐之後,文祁子先生便向物主宣揚自己的那一套說教。這套說教的核心是:

  「物主若有四事,我施設(記說)彼成就善、第一善(最善)、無上士(最高修行境界),得第一義(最高真理)、質直(質朴而正直)沙門雲何為四?身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物主若有此四事者,我施設彼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

  對於如何成就最高的道業,這些外道們要求其實並不高,只要做到四件事就可以了:第一,身體上不要去壞事;第二,口中不要說壞話、臟話、罵人的話;第三,要從事正當的生計職業,偷雞摸狗、男盜女娼的事情要去干;第四,不要動邪惡的、害人害己的念頭。文祁子的觀點是,如果把以上四件事情都做好了,那麼就可以獲得最善,能夠獲得最高真理,能夠獲得最高的修行境界。能夠如實而行的沙門就可以被稱作質朴而正直沙門(品行端正,堪為人師)。

  那麼文祁子的這種說法對不對呢?如果單從內容方面講,能夠做好四事,已經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在當今世風不太好的情況下,能夠把身口意三方面把握好,著實不易。但是文祁子說如果將此四事做好,便可以成就無上真理(修行境界),則顯得十分荒謬了。就連老實巴交的五支物主聽了,心裡也直犯嘀咕:這種說法好像不對頭吧?成就上士,得第一義,就如簡單?但是他當面又不好多說什麼,只好「不是不非」,不作任何評價,便起身告辭,詣往佛陀之處。因為在他的眼中,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無上士」,他要請佛陀予以評判。

  佛陀在聽完了五支物主的述說之後,顯得啼笑皆非。他說,如果事實真的像文祁子說得那樣,那麼就連嬰兒都可以做得到的,更何況出家修行沙門梵志?佛陀說:作為嬰兒,他們不會去身作惡業,口作惡言,根本談不上邪命,更談不上什麼惡念。如果按照文祁子的四條標準,那麼成就第一義與無上士嬰兒可謂是最佳人選,因為嬰兒不可能去違犯四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文祁子的說法實在是荒謬至極,漏洞百出。

  對於文祁子的「四事」,即「身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佛陀也並沒有徹底地否定它,而是承認此四事是「成就善」和「第一善」,然而它們絕非無上士也不得第一義,更不是什麼「質直沙門」。佛陀觀點是,對於身業與口業,用戒來加以約束;對於念,用約束心的方法來予以解決。因為惡念、善念從心而生,把心的問題解決了,念的問題出將迎刃而解。

  1、何謂不善戒?不善戒從何處而生,又在何處而滅?在何處敗壞無餘?如何滅除不善之戒?

  (1)不善的身、口、意三行,謂之不善戒。

  (2)不善戒從心而生,在身口意方面得以消滅;若心有欲、有恚、有痴,不善戒生。

  (3)聖弟子舍三不善業,修三善業,此不善戒得以消滅敗壞無餘。

  (4)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持,可滅不善戒。

  2、善戒從何而生?善戒從何處而滅?善戒從何處敗敗無餘?如何滅除善戒?

  (1)與不善戒相反,善戒即為身、口、意三者皆為善業。

  (2)善戒從心而生

  (3)若聖弟子行戒不著戒,此善戒滅無餘,敗壞無餘。

  (4)若多聞弟子勤觀四念處,即滅善戒。

  3、何謂不善念?不善念從何而生?不善念從何而滅?不善念在何處得以敗壞無餘?如何滅除不善念?

  (1)慾念、恚念、害念,是謂不善念。

  (2)不善念從「想」而生——眾生因欲界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應,即有產生什麼樣的想,便會與什麼樣的境界相應。

  (3)若多聞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禪,此不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

  (4)修習四念處,可滅不善之念。

  4、何謂善念?善念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在何處得以敗壞無餘?如何滅除善念?

  (1)無慾念、無恚念、無害念,謂之善念。

  (2)善念亦是從「想」而生(想有多種、無量種)。

  (3)若多聞弟子樂滅、若滅……成就四禪,此善念滅無餘,敗壞無餘。

  (4)修習四念處,可滅種種善念。

  對於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佛陀出了運用「慧觀」來對它們作深入的觀察。無論是善戒、不善戒(身、口二業),還是善念與不善念(意業),它們只能說局限於「善」與「不善」之間,只是處於比較低級的層次,與初禪乃至四禪,甚至更高層次禪定(四禪八定),還有著相當的距離。我們沒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糾纏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事實上圍繞這些枝末細節的問題並沒有多大意義,相反,它還會陷入一些奇形怪狀的邊見之中(抽象的、空洞的純思惟說教)。退一步說,就算搞清了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惡),然後棄惡行善,命終之後頂多獲得上生天界、享受福報而已,並不能解決生命中的實質性問題。而修行之路正確做法是:修行正道(八支聖道)。八正道的最高級是「正定」,當我們達到「正定」時,一切問題便變得毫無懸念,眼前便朗然開闊:「賢聖弟子心如是定已,便解脫一切淫、怒、痴」。如果在八正道基礎上再進一步修習無學的正見與無學的正智(即所謂的十支聖道),便可以成就羅漢的果位。

  當我們成就羅漢的果位時,此時才有資格被稱作「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 (09.08.23)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