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四十八)
(卷四十八)
一、馬邑經(上,182)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沙門既自稱沙門,就自當學如沙門法、梵志法,故為說沙門梵志法。所謂可自身行清凈,依次而上學,以求行口清凈,行意清凈,行命清凈。如成就後,就應更進而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獨住於遠離,而除去五蓋,成就四禪,乃至解脫。
我們在經典中有時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大部分經典,都是比丘們向佛陀請教一些問題,然後由佛陀回答,這類佔有相當的比例;有的是佛陀主動問比丘們一些問題,比丘們作簡單的答覆,然後佛陀在此基礎上,作全面的闡解,這類經典也為數不少。當然,也有一些經典是佛陀不問自說,但總的來說所佔比例不多。而這部《馬邑經》,就屬於第二類,即佛陀先問,比丘回答,佛陀再詳加闡說。
那麼在這部《馬邑經》中,佛陀向比丘們問了什麼樣的問題呢?佛陀主要問的是沙門之法與梵志之法,也就是沙門、梵志應該遵循哪些注意事項。佛陀問:「人見汝等沙門,是沙門。人問汝等沙門,汝自稱沙門耶?」意思是說,你們平時都是一副出家修行人的打扮,因此一般人見到你們,就自然地會認為你們就是出家修行人無疑。那麼,如果有人問你們是否為出家沙門,你們是否就自稱為沙門呢?
對於佛陀的這個提問,在座的比丘大眾都同聲回答:「爾也,世尊!」
佛陀聽後說,既然你們都自稱為「沙門」、「梵志」,那麼就要學習沙門梵志之法。佛陀的觀點是,作為出家比丘,不能徒有虛名,而要做一位「真諦沙門」、「不虛沙門」。否則,不僅辜負了護法弟子們的厚望,自己也是浪得虛名,空乏一生。
那麼什麼是「沙門之法」和「梵志之法」呢?這裡面講起來內容就很多了,主要有:
2、不自舉(自己不抬舉自己,即不自我吹噓、炫耀、自贊),不下他(不貶低他人),無穢無濁。
(1)念想:我身行清凈,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意思是說自稱已成就道業了,沒有什麼更高的境界可以去修求了。
改正方法:若比丘身清凈,當學口行清凈,仰向發露,善護無缺。口行清凈,不自舉,不下他,無穢無濁——就是說身業清凈了,但不能掉以輕心,仍要善於攝護,繼續求取口業清凈。
(2)念想:我身口行清凈,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
改正方法: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若身口二業清凈,當學意行清凈,不自舉,不下他。
(3)念想:我身口意三業俱清凈,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
改正方法:若比丘三業清凈,當學命行清凈,仰向發露,善護無缺——若身口意三業俱清凈了,此時的生活方式就要符合戒律(命行清凈)。
(4)念想:我三業命行清凈,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就是說,比丘自稱身口意三業均清凈了,生活方式也符合戒條規定了,認為此時就沒什麼可學的了。
改正方法:「當學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恆欲起意: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念伺、憂戚、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如果比丘能夠處處符合戒律要求,但是這樣還遠遠不夠,因為接下來還要把眼、耳等六根守護好,不要為外境(色)所干擾,不要被它們牽著鼻子到處跑,而要善自觀察(內觀內求)。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六根不隨外境(六塵)的話,那麼諸如貪念、忿恨、憂戚等煩惱就不會找上門來。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叫「大事不糊塗」。
(5)念想:我三業清凈,按戒律辦事,又能守護六根,這下該沒什麼可學的吧?「不復更學」、「無復上作」。
改正方法:「比丘當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大衣)及諸衣缽,行住坐卧、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在這里,世尊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我們得具足正知正念,日常生活連細小環節都要講究威儀,做到庄嚴而有秩序;對於穿著打扮方面決不能馬虎,哪怕是在睡眠之中,也要保持正知正念。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佛陀對合格比丘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其所立標準也異常地高,決非輕易可以得持。
(6)念想:如果以上都做到了(即三業清凈,守護諸根,正知出入),這下該沒有什麼可學的了吧?
改正方法:「比丘當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坐具),結跏趺坐,正身(挺直身板)正願(專註於正念),反念不向(念頭不向「正身正願」相反的方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凈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彼於疑惑凈除其心。彼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游」;「彼已得如是定心清凈,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四聖諦),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佛陀說,比丘如果能夠達到以上的種種標準,才能有資格自稱為沙門、梵志、聖者、凈浴(凈行者,清凈行已成就)。
1、什麼叫沙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污,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沙門」。
2、什麼叫梵志?「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污,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梵志」。
3、什麼叫聖者?「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污,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為聖」。
4、什麼叫凈浴?「謂凈浴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污,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凈浴」。 (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