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七)~D 四、多界經(181)

四、多界經(181)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加人員:阿難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阿難作如是的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災患,以及憂戚,均為是由愚痴而生,並不是從智慧而生佛陀乃廣為說明。阿難請問愚痴智慧之別.佛陀說:如知六十二界、十二處、十二緣起、是處、非處的人為之智慧,反之就是愚痴。   

  本經是從阿難的一段思惟生起阿難除了侍奉佛陀之外,若有閑暇時,他也會修習些禪定,並從禪定思惟一些生命以及自然界的各種運作現象規律。比如說,他有一次在「獨安靜處宴坐」時,就曾思惟這樣一個真理,即「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痴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戚,彼一切從愚痴生,不從智慧」。就是說,無論是遇到種種思想意識領域恐怖(精神上的),還是思想上和現實中的各種困厄、災難以及各種各樣的煩惱,都是從愚痴從而生起——有智慧人是不會遇到這些麻煩的。

  阿難有什麼心得就會稟報世尊,請求世尊加以驗證,讓世尊來印證一下他所思惟的對還是不對——不光是阿難,凡是有條件接觸到佛陀的,總是把自己的修行心得體會,及時向佛陀匯報,期望對自己的道業加以指點,從而早日獲得證悟。

  阿難的這點思惟,獲得了佛陀的首肯。佛陀並且說,無論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一切恐怖以及災患、憂戚、困厄等等,都是由於我們的愚痴而引起,「愚痴恐怖智慧恐怖」。這個愚痴,並不等同於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那種腦瓜不開竅,像傻瓜弱智那樣,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那種無明與暗昧。現實中有些人腦瓜很機靈,精明得要死,處處算計,差他一分錢都要記你一輩子。這種人就不聰明,而是十足的傻子愚痴之徒。

  阿難世尊如此一說,頓時是「悲泣淚出」。他叉手向佛:「世尊雲何比丘愚痴而非智慧?」

  佛陀就對阿難說:「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處,不知因緣,不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痴智慧。」

  在這里,佛陀出了四個十分重要的名相術語:界、處、因緣、是處(非處)。這些名相,若從當今來說,估計絕大多數出家比丘所知都不甚了了,有的能講出一二,但是並不符合佛陀的本意。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名相所包含的義理是些什麼。

  (一)界。在這里,佛陀將界細分為六十二界,它們分別是:

  1、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2、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3、六界: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

  4、六界:樂界、苦界、喜界、憂界、舍界、無明界。

  5、四界:覺界(受界)、想界、行界、識界。

  6、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7、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8、三界: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9、三界:妙界、不妙界、中界。

  10、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11、三界: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12、二界:有漏界、無漏界。

  13、二界:有為界、無為界。

  (二)處。佛陀在這里將處共分為十二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三)因緣。即十二因緣(略),了解它們之間互生互滅的相互關係

  (四)處、非處

  對於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佛陀說:「若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這里的「處」和「非處」,應理解為「對的」和「不對的」,或者理解為「有這樣的事或絕沒有這樣的事」。那麼哪些方面是「有這樣的事」,哪些方面又是「絕沒有這樣的事」呢?佛陀列舉道:

  1、兩個轉輪王同時出現於世間,共同治理一個或無數個國家,是絕對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而轉輪王比較孤獨世間只能一次出現一個轉輪王,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這有點像「一山難容二虎」或「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

  2、世間同時出現兩位如來,終無是處;世中出現一位如來者,必有是處。

  3、如果有人說開悟證道的人去幹些諸如「故害父母、殺阿羅漢、破壞聖眾,噁心向佛,出如來血」的十惡不赦的罪行,終於是處。那麼這些惡事什麼人才會去干呢?凡夫俗子。

  4、證悟真諦人是不會「故犯戒、舍戒罷道」的,因為他們都處於聖階,不會再去做些犯戒的事情了;而什麼人會幹犯戒的事情呢?還是凡夫俗子之輩。

  5、聖人是不會「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的」,凡夫相反。

  …………

  最後,佛陀說: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四念處不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塞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必有是處。阿難!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

  如果按照佛陀這個要求,那麼我甚至可以大言慚地說:當今比丘(比丘尼),似乎盡可歸為「愚痴」聚類了……  (09.08.26)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