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五十)~A 一、加樓烏陀夷經(192)

漫說《中阿含》(五十)

(卷五十)   

一、加樓烏陀夷經(192)

  說法地點鴦伽國的阿惒那邑的犍若精舍

  加人員:尊者烏陀夷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烏陀夷思念世尊之恩深,而贊斷過午之食.佛即為之印可,並深訶不順此戒,而謂為小事的話,就如痴蠅那樣。   

  本經中所講的主要議題,就是關於出家比丘持午的問題。所謂持午,也就是過午不食、不非時食,意思是說出家人過了日中之後,不得再次進食。有的人將之稱作是「日中一食」,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准確。從原始經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住世的中後期,出家比丘就開始食用早粥,然後在午時再食用一次。過了午後,便不再進食,這個規矩在南傳佛教中,還是得以貫徹的。當然,在漢傳佛教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出家僧人堅持過午不食,深為我們讚歎。

  能夠適時而食,當然是值得讚歎的。然而我們在讚歎之餘,偶爾便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佛陀為什麼要求出家二眾要持午呢?有人說這是健康角度出發,減輕臟腑負擔——我們沒有理由否認這種說法的合理性,但是,它是不準確的,那時有時連肚皮都填不飽,哪裡會考慮得如此周全?《佛說處世經》列出了五種持午的好處(即五福),分別是:少淫、少睡、得一心、無下風(俗稱「放屁」)、身得安樂。此外,《大毗婆沙論》認為持午有三種好處,即少昏睡、無宿食患以及心易得定。現代醫學也說明,吃夜餐其實無益於身心健康

  關於佛制此戒的緣起,我參考了《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說法,主要有

  (1)佛居王舍城外靈鷲山時,其時城中人民節會,作眾伎樂,難陀跋難陀(六群比丘之一),入城觀看,眾人與食,食訖再看,日暮方還,諸比丘皆加嫌責,並往白佛,佛遂制此戒。六群比丘是指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結黨從事非威儀之事。六比丘分別是:難陀、跋難陀、迦留陀夷、闡那、阿說迦、弗那跋。

  (2)迦留陀夷日暮入城乞食,值天陰暗,雷電交作,一孕婦比丘,疑為鬼,驚嚇而流產。諸比丘聞知乃嫌責迦留陀夷,並陳述於佛前,故佛制此戒——本經中有此事記載。

  (3)《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載:「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日暝食,為世人所譏:『雲何沙門釋子夜食?我等家人尚不夜食,此輩失沙門法,何道之有?』諸比丘聞已,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汝等夜食,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日後,前半日聽食,當取時。』」

  (4)關於世尊制定弟子「前半日聽食」,《毗羅三昧經》稱:「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來欲斷六趣因令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

  以上四種持午緣起只是眾多緣起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說法而已,每種說法都有其合理之處,但是我想佛制戒律尤其是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戒文條款,有時是針對某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而制定,對於那些孤立的、極為個別的違規事件,也未必全部上升到戒條的地位。

  關於何謂「非時食」的問題,一般而言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過午,即太陽過了正午時分,漢傳佛教不少地方都是以中午12點為界,12點過後為過午,12點以前為持午。就是說,持午的人在中午12點之前,必須要把飯吃完,否則便為違規,非時食。二是明相為出。所謂明相就是指曙光漸明,天空露白之狀。如果在明相未出時吃東西,便屬違規。比丘必須待明相出後,也就是彼此都能看得清對方的臉面,方可外出乞食。

  當然,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已有犯戒之兆,或者已經發生類似的違規事件,或者很容易發生違規事件。佛陀為了維持僧團的清凈,於是制定戒條,讓大家共同遵守,相互監督。既然有了戒條,有了監督,但頂風犯戒者還是屢禁不絕,如此一來光靠思想教育、改造幫扶恐怕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呢?於是獎懲條例便出現了。如果你犯了哪條,便有相應的條款來加以制裁。當然,這種制裁併非依靠軍隊警察監獄、法院等國家暴力機器來解決,而是依靠大家的自覺性。因此佛教戒條在原始佛教時期,並不帶有明顯的強制性特徵,比如說發動大家檢舉,然後召開聲討大會,共同加以譴責。如果此比丘仍是執迷不悟的話,於是號召大家都不要去理睬這個惡比丘,稱為「默擯」。如果默擯無效,由長老出面做該比丘思想工作讓他自動放棄比丘資格,舍戒還俗。如果種種方法再次無效的話,便開始趨於強制性,比如組織僧團強行將該惡比丘逐出僧團;有時候還需要地方政府機關出面予以強制解決。當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僧人借鑒了朝廷文武官員制度,建叢林清規那是後話,不在此文探討之列。

  佛陀制定了過午不食這條戒法之後,絕大多數的比丘自覺遵守的,而且絕大部分的比丘都是十分讚歎佛陀英明,教導有方,比如本經中的加樓烏陀夷尊者,便是其中之一。但是此條戒畢竟讓一小部分比丘覺得礙手礙腳,因為他都是夜餐吃習慣了,現在一下子不讓他吃了,便渾身不自在,開始私下裡嘀咕起來了。他們嘀咕些什麼呢?他們發牢騷說,世尊太認真了,有些小題大做了,不就是吃點夜餐嗎?「此是小事,何足斷之?」然而「世尊今教我斷此,善逝令我絕此」。他們甚至說「此大沙門不能消食」——佛陀的要求過於苛刻了。這里的「消食」,意指消化食物;「不能消食」似暗指消化不良,但實際上是在埋怨佛陀,說佛陀連吃夜餐這點小事都不能容忍,度量太小了。佛陀在本經中,就是要告誡大家,持午這件事決非小事,而是件大事情,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修行是否能取得成就的問題,因此不能等閑視之。

  不過話又說來了佛教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發展後,現如今佛教所面臨的大環境,與佛陀時代社會環境可謂差別天壤。因此,如今要求出家二眾持守非時食戒,便顯得尤為因難。就算是持午者,如果在午後至明相出這段時間里,不吃任何食物也有困難。因此有的師付們在晚上喝些牛奶、飲料,吃點瓜果菜蔬,亦是情理中事。坦率地說,本人基本上從未持過非時食戒,因此不敢妄論持午與非持午的功過是非。既然大家都開始吃晚餐,那麼我還是列幾點我對晚餐簡單想法

  第一,晚餐盡量早吃,不要吃得太晚;

  第二,晚餐要少食,不要吃得過飽;

  第三,堅持不吃夜餐;

  第四,晚餐不要過於豐盛,越簡單越好;

  第五,晚餐主食當以清淡素食(居家眾)為佳。

  以上五點,算是我的個人建議。(2009年9月11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