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五十五)~B 二、晡利多經(203)

二、晡利多經(203)

  說法地點那爛陀的波和利捺園

  參加人員利多居士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世尊為晡利多居士說八支斷俗事。所謂離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貪著、害恚、憎嫉惱、增上慢;並說欲如骨鎖、肉臠、火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如能作如是之觀,就能解脫!晡利多居士聽後,得住果證,而自皈依,成為優婆塞。   

  「晡多利」是個人名,是位年紀一大把的長者。這位長者年輕的時候大約也創了一份不小的家業(或者自創或者從祖上繼承而來),到他歲數大的時候,也挺識趣,自感來日無多,於是就把家中所有的資產,悉數託付給了兒子,從此兩袖清風啥事也不問,便開始學著出家人的那個樣子,雲遊四海,四處參訪問道。經中對這位長者的描述是:

  「爾時,晡利多居士白凈衣,白巾裹頭,拄杖執蓋(傘),著世俗屐,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遍遊行彷徉,若見諸沙門、梵志者,便作是說:『諸賢!當知我離俗斷俗,舍諸俗事。』」

  從晡利多長者的著裝上看,這個人倒是有點怪模怪樣。至於為啥要用白毛巾裹頭,穿著木屐就不得而知了,抑或這些都是當時沙門梵志所流行的「修持行頭」?這位老人家也不嫌累,左手拿著傘,右手拄著拐杖,這就么走村串戶,像出家沙門那樣,大約也過著一種穿糞掃衣、隨遇行乞的遊行生活。不過他似乎有些自命不凡,他一見到別人,就一個勁地表白自己便是一個標準出家沙門:「各位,我現在已經離俗斷俗,舍諸俗事啦!」。在他看來,穿上沙門梵志的行頭,然後搖身一變,似乎成了名實相符的出家沙門了。而那些沙門梵志呢,竟不加審視,卻以貌取人,見到晡利多如此打扮,以為是位得道高人,便濡軟柔和地說:「唯然,賢晡利多離俗斷俗,舍諸俗事。」

  有一天,他去拜見了大名鼎鼎的佛陀。見到佛陀以後,他「當在佛前,拄杖而立」,好像自己很了不起,可與佛陀平起平坐似的。

  佛陀見後,也沒在意他對利多說:「居士!有座,欲坐便坐。」意思是說居士啊,你不要客氣,隨便坐啊。

  晡利多一聽佛陀稱呼他為「居士」,心裡一下子便不樂意了:「瞿曇!此事不然,此事不可。所以者何?我離俗斷俗,舍諸俗事,而沙門瞿曇喚我為居士耶?」

  佛陀聽後,說:「汝有相標幟如居士,是故我喚汝:居士!有座,欲坐便坐。」佛陀說,瞧你這身打扮,乃是地道的居士裝束打扮,所以我稱你為居士啊。而晡利多聽後更是一百個不樂意,他堅持說自己已經「離俗斷俗,舍諸俗事」,因此拒不接受佛陀稱謂他為「居士」。

  在這里我們需要搞清楚「居士」二字的本意。我個人以為,這里的「居士」與後來的「優婆塞」、「優婆塞」是不相同的。「居士」的本義是「居家之士」,或者稱之為居住俗世,有一物質財富社會資源,並有一定學識修養之人士。《禮記中有居士錦帶」之句,此處的居士與為道為藝、不求官宦的「處士」相仿,帶有「隱士」、「高士」的味道。比如李白不信佛教,卻被稱為「青蓮居士」;李清照似乎也並不怎麼崇佛,卻被呼作易安居士——然不可否認,這些「居士」稱謂,顯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給自己套上一個時髦的行頭。總的來說,大凡居家習道人士,均可稱作「居士」。

  按理說,「居士」的稱謂起碼還上點檔次,比之稱呼為商人似乎更尊重一些。但是此經中的晡利多,為什麼不樂意被佛陀呼作「居士」呢?根本的原因是晡利多認為自己已經是位出家修行人了,身為沙門被人家稱作「居士」,其心裡肯定是很不是滋味的。

  既然晡利多拒不接受「居士」的稱謂,佛陀便問他:「汝雲何離俗斷俗,舍諸俗事耶?」佛陀的意思是說,晡利多你說說看,你是怎麼個離俗斷俗的呢?

  晡利多居士回答說:「瞿曇!我家一切所有財物盡持施兒,我無為無求施,唯往取食,存命而已,如是我離俗斷俗,舍離俗事。」

  佛陀聽後,便說:「原來是這么回事兒!但是在我的佛法之中,你這做法根本算不上是什麼斷絕俗事。如果你能做我所要求的八件事,那才叫真正的斷絕俗事呢!」

  晡利多聽後,一下子對佛陀所說的八件事表現出深厚的興趣。他「舍杖卻蓋,及脫俗屐,叉手向佛」,對佛陀說:「瞿曇!聖法、律中雲何八支斷俗事耶?」

  那麼佛陀所說的「八支斷俗事」是哪些內容呢?依佛陀說法是:「居士多聞弟子依離殺、斷殺、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依離邪淫、斷邪淫,依離妄言、斷妄言,依無貪著、斷貪著,依無害恚、斷害恚,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下面分別略說。

  1、依離殺、斷殺——「多聞弟子作是思惟:殺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殺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如是殺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如是多聞弟子依離殺、斷殺也。」這里是從現世及後世果報方面來分析殺生的過患。

  2、依離不與取、斷不與取——不與取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3、依離邪淫、斷邪淫——邪淫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4、依離妄言、斷妄言——妄言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5、依無貪著、斷貪著——貪著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6、依無害恚、斷害恚——害恚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7、依無憎嫉惱、斷憎嫉惱——憎嫉惱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

  8、依無增上慢、斷增上慢——增上慢者必受惡報,生惡處乃至生地獄中(未證言證,貢高自大,稱為增上慢);

  這位晡利多居士聽後,便有些領悟要旨。但他仍不滿足,「便脫白巾」,然後叉手向佛說:「瞿曇!聖法、律中雲何更有八支斷絕俗事得作證耶?」

  佛陀在前面的基礎上,再說了八種斷絕俗務的修證法門(八支斷絕俗事)。它們分別是:骨鎖、肉臠、火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以下略而說之:

  1、欲如骨鎖——牛骨鎖無肉,食之不能充饑,棄之覺著可惜。世間之欲皆如骨鎖,實際上是樂少苦多,多有災患,吾等當遠離之。

  2、欲如肉臠——野曠肉臠,眾鳥爭而食之。欲如肉臠,樂少苦多,當遠離之。

  3、欲如火炬——欲如迎風之火炬,必燒己手,因此吾人等當速舍欲炬。

  4、欲如火坑——若人墜入大火坑,非死即傷。欲如火坑我等當思舍離。

  5、欲如毒蛇——毒蛇劇毒,蜇我必死,故而速當遠離。

  6、欲如夢幻——夢中諸景千好萬好,然大夢方醒便惆悵萬分,因此欲如夢幻,當自舍離。

  7、欲如假借——借人之物終須歸償,若以他人之物為己物,豈不荒唐?因此吾當舍離。

  8、欲如樹果——樹上多結好美甘果,為人所惦記;若無力攀樹,亦無法夠取者,必思砍樹而索果。我輩若居樹上,樹倒我等必傷。因此我當遠離樹果,免折臂肢。

  當晡利多居士聽聞佛陀所說兩種「八支斷俗事」之法,便「遠離塵垢諸法法眼生」,他「見法得法,覺白凈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於是在佛前發願,原皈敬三寶為優波塞,「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09.10.0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