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五十六)~C 三、心穢經(206)

三、心穢經(206)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須拔除心中的五穢。所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比丘當要解除心中的五縛,即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升進縛;其次應修五法(四如意足、堪任)。   

  所謂「心穢」,就是覆蓋我們思想意識的灰塵污垢。佛陀這部《心穢經》中,列舉了我們心中五種心穢(五疑),即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佛陀說,如果「比丘比丘尼不拔心中五穢,不解心中五縛者」,那麼這就是他們的必退之法,即道心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還會退轉。

  1、「不拔心中五穢」

  即對於以上五種(佛、法、說、教、梵行)產生「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便是不拔心中五穢。

  2、「不解心中五縛」

  五縛分別指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升進縛。

  (1)身縛:若比丘比丘尼對於以上五縛「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且「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是謂第一不解心縛,謂身縛。這裡主要著眼於從色身上去為所欲為,不加離斷,沉迷於諸各種物質享受之中,此謂身縛。

  (2)欲縛:「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二不解心縛,謂欲也。」此處主要從心理方面的貪著而言,有時身雖遠離諸欲,然而心裡卻十分留戀於各種名聞利養,身在深山,心卻居止於鬧市,這是十分糟糕的一種結縛,較難根除。

  (3)說縛:「有一所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宴坐、說緣起。如是比丘沙門所說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是謂第三不解心縛,謂說也。」此處所的說縛,是指對於的人說法說戒,滿不在乎,甚至是不屑一顧;或者表面上裝作很順從柔軟,心裏面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典型的口是心非的表現。

  (4)聚會縛:「數道俗共會,掉亂、驕傲、不學問若有數道俗共會,掉亂、驕傲、不學學問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此謂第四不解心縛,即聚會。此處所講的就是出家人不寧靜喜歡熱鬧;不喜歡坐冷板凳,不甘心被人冷落。相反,他去喜歡被人吹捧,哪裡熱鬧就往哪裡趕,如果有聚會之地,不管千里萬里,都會不速而至。這裡的聚會,可以理解為搞群眾聚會,舉辦各種法會,以及召開諸種會議。一句話,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他都會興高而去,采烈而歸。依據佛陀的說法,這是一種典型的狂躁病。

  (5)升進縛:「少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升進。若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升進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是謂第五不解心縛,謂升進。所謂升進縛,就是取得一丁點成就,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從此裹足不前,再也不思進取。比如說,有的人證得了斯陀洹果,便認為證得此果已經很不容易了,便住止其中,樂不思蜀。結果呢?還是由自己的驕傲自滿,導致了道果的退轉,繼而前功盡棄,仍是受到生死輪回的結縛。

  3、拔除「心中五穢」以及解開「心中五縛」的方法

  對於如何將五穢與五縛拔除,其實並不是很難,只要做到它們的對立就可以了。如果比丘比丘尼「善拔此心中五穢,及善解此心中五縛者」,就叫比丘比丘尼的「清凈法」。此清凈法共有十種(即五穢、五縛的對立面),計為十支清凈法。

  4、復修五法

  佛陀說,如果比丘比丘尼能夠將十支清凈法悉數修習、住之不退的話,那麼再修習五法,將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雲何為五?修欲定心成就如意拉祜,依離、依無欲、依滅、依舍,趣向非品。修精進定、心定、思惟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滅、依舍,趣向非品,堪任第五。」

  (1)趨向非品,即欲如意足,欲庄嚴於彼法;

  (2)修精進定:即精進如意足,無雜無間,唯專觀理,使無間雜;

  (3)修心定:即念如意足,專注彼境,一心正住;

  (4)修習思惟定:即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不馳散;

  (5)修習堪任:「堪任」解讀為「能夠成為不退轉者」、「堪為聖位者」。

  修習四如意之後,便可堪為聖位,即成為不退轉者。此時雖然沒有究竟的涅槃,但是決不會再流轉於六道了,若繼續升進,距涅槃僅咫尺之遙。

  如果將前面的比丘比丘尼清凈法,加上此處的五法,共計為十五法。若成就此十五法者,佛陀認為「必知必見,必正盡覺,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至涅槃」。佛陀說,就好像老母雞孵小雞似的,只要將雞卵「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那麼時間一至,卵中小雞仔就會「啄破其卵,自安隱出」。總而言之,只要方法對頭,功夫到家,成就涅槃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2009年10月5日,界定於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