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六十)~A 一、愛生經(216)

  漫說《中阿含》(六十)

  (卷六十)

  一、愛生經(216)

  說法地點: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參加人員:梵志、波斯匿王及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了失去愛兒而愁憂的梵志開示:愛生時,便生憂戚。那位梵志則說愛生時,會生喜心樂,而不生憂戚。此事曾傳入波斯匿王之耳,王不能了解其故,就聽從末利皇後之言,而派遣那利鴦伽梵志,去佛所問詢其義。佛陀就援引母失愛兒以致瘋狂之例,強調愛生則憂生。王聞後了知其義,而為優婆塞。

  我們時常說人生有三大不幸,即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這種說法一般是針對男子而言。少年喪父,無有依怙,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自然是凄苦十分;若是少年父母皆相繼亡故,更是雪上加霜,幼年即倍嘗艱辛。比如說韓退之,自幼父母雙亡,靠兄嫂撫養成人。當其失意時,便發出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關」的悲涼慨嘆。而中年喪妻(女人是「中年喪夫」),上有老下有小,年紀不上不下,正是吃苦受累之時。此時亡喪配偶,自然也是舉步維艱。若老年喪子,那是白送人送黑髮人,自然也是傷神黯然,失魂落魄。而本經中所講的,正是梵志喪子的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位家境還不錯的梵志,夫妻倆一直是膝下無子。後來終於在垂暮之時,喜得貴子。這位梵子自然是欣喜若狂,「心極愛念,忍意溫潤,視之無厭」,可謂越看越喜歡。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這個小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忽便命終」。如此一來,那個梵志便愁憂不已,終日茶飯不思,「不著衣裳亦不塗香,但至冢哭,憶兒卧處」,可謂痛心疾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這位梵志自從小兒去後,家中所有事務一概無心打理,終日六神無主。

  有一天,這位梵志無心打采地四處游盪。後來別人就指點他,據說佛陀可以醫治心病,排解煩憂,要麼就去拜會一下佛陀,或許能給予些慰藉。於是這位梵志就來到祇園精舍,向佛陀訴說著自己心中的苦悶。

  佛陀聽後,對梵志是多加寬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然後佛陀開導他:「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這句話是全經的經眼,也就是本經的中心觀點,也是佛陀的一貫主張。「愛生」,是指愛戀之心一旦生起。如果我們心中一旦生起愛戀,那麼就會帶來無盡的麻煩也就是會生起「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因此佛教主張斷除愛念,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愛念不除,根本就談不上什麼解脫問題。

  這位梵志一開始見到佛陀對他表示同情之情,心裡多少有些安慰。當他聽到佛陀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這句話時,心裡便十分地不舒服。他心想堂堂的佛陀,如此偉大的佛陀,怎麼能這樣說話呢?這不是在我傷口上撒鹽么?於是他佛陀說:「瞿曇!您怎麼能這樣說呢?當知若愛生時,生喜心樂。」就是說,當愛戀生起時,我們便會心生歡喜,不可能心生煩惱

  這樣一來,梵志與佛陀的意見正好相左。佛陀再三說愛生便會生煩憂,而梵志卻再三說愛生便會生起喜樂。結果這個梵志便一聲不吭,「即從座起,奮頭而去」,掉頭便走,連個道辭的客氣話也不講,心裡十分氣憤,也十分不服氣。

  從經中我們可以看出,舍衛國的祇園精舍當時並不是建在窮鄉僻壤。隨著佛教事業的高度發達,結果形成了以祇園精舍為中心的、已經初具規模的市鎮區。在精舍的周圍,有各種商鋪、飯館,還有一些娛樂場所,商業貿易的繁榮局面已初具雛形。因此當這位梵志從祇園精捨出來之後,迎面見到了很多市井遊民在玩擲骰子游戲。這位梵志見了後,便上去湊熱鬧。大家你來我往,彼此都開始熟悉。於是梵志將他在佛陀面前所聽的那番話,如實向那些「博戲人」講述,請他們幫幫評評理,到底是佛陀說的正確呢,還是梵志說的正確?那些市民們都為梵志感到不平:「梵志,當然是你說得對的啊!當知若愛生時,生喜樂心——這是常識嘛,連小孩子都曉得的。」結果這些無聊市民們開始嘲笑世尊,說世尊不通人情,並將此事廣為流布,弄到最後,連城中的波斯匿王也知道了此事。

  波斯匿王那時雖說對佛教有些好感,但是並未產生信仰。可是他夫人——末利皇後卻是位虔誠的優婆夷。這位末利夫人,便是釋迦摩訶男與家中婢女所生女兒,後來釋迦貴族身份嫁至拘薩羅國,被立為王後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所生之子,便是後來的滅掉釋迦族的毗琉璃王——這些都是閑話,這裡不多說。

  話說波斯匿王聽到佛陀說的有關「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這段話時,也深感不理解——這是有違常倫的話呀,那位沙門會說出這種話?他也不好貿然下結論,便去問自己的王後,以求驗證。王後聽後,說:「大王,是這樣子的呀,佛陀所說一點兒也沒錯。」

  波斯匿王聽後,不以為然:「聞師宗說,弟子必同。沙門瞿曇是汝師,故作如是說,汝是彼弟子,故作如是說。」國王的意思是說,那個瞿曇是你的老師你是他的弟子弟子當然要替老師說話啦!

  末利皇後聽後,說:「大王!你如果不信你可以親自去問問,或者派個使臣去問個究竟。」

  於是波斯匿王以問候佛陀為由,曲折地向佛陀表達了自己的疑問。

  當佛陀知悉使臣來意之後,便答道:「這段話我的確是說過的。」

  使臣也表示不解,請教原由。佛陀幾個譬喻予以解答——

  1、「若使有人,母(或父親兄弟姊妹)命終者,彼人發狂,心大錯亂,脫衣裸形,隨路遍走,作如是說:諸賢!見我母耶?」

  2、「昔有一人,婦暫歸家,彼諸親族欲奪更嫁,彼女聞之,即便速疾還至夫家,語其夫曰:『君!今當知我親族強欲奪君婦嫁與他人,欲作何計?』於是,彼人即執婦臂,將入屋中,作如是語:『俱至後世!俱至後世!』便以利刀斫其婦,並自害己。」

  結論——以此上二譬喻可知:「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使臣聞後,深以為然。卻後返回王宮,將此事如實向國王稟報。波斯匿王便對末利皇後說:「原來這位沙門瞿曇的確說過這種話的。」

  末利皇後聞後,與波斯匿王進行了一番對話:

  問:「王愛鞞留羅大將(後來的毗琉璃王)耶?」

  答:「實愛。」

  問:「若鞞留羅大將變易異者(一旦遭遇不測死去),王當雲何?」

  答:「末利!若鞞留羅大將變易異者,我必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問:「王愛屍利阿荼大臣(為王得力大臣名),愛一奔陀利象(王所乘大象),愛婆夷利童女(國王女兒),愛雨日蓋(摩訶男與婢女所生女兒名),愛加屍及拘利國耶?」(說明:1.在本經中,「愛雨日蓋」與末利夫人似乎並非同一人;2.此時加屍國已被拘薩羅國所吞併,成為拘薩羅的版圖。)

  答:「實愛。」

  問:「若加屍及拘薩羅國變易異者,王當如何?」

  答:「末利!我所具足五欲功德自娛樂者,由彼二國,若加己及拘薩羅國當變易異者,我乃至無命,況復不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

  問:「於意雲何為愛我耶?」

  答:「我實愛汝。」

  問:「若我一旦變易異者,王當雲何?」

  答:「末利!以此事故,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最後得出結論——

  「以此事故,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波斯匿王此時才真正搞明白,佛陀所說真實不虛,世間愛戀(念)一旦生起時,所引發的「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可謂無窮無盡,連綿不絕!至此之後,波斯匿王對佛陀開始推崇備至,對佛法生起甚深信仰

  對於此經,如果詳加分析,非洋洋數萬言無以道清。就此打住,未盡之意,以後若有機會再來慢慢品賞吧!(界定,09/10/15,南海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