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必修經典
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要注意有幾部經典,大家要特別注意深入學習的。
【第一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就是我們的夢想板、願景板,就是我們要照著臨摹的心態和境界。《佛說阿彌陀經》所描述的就是清凈三昧的境界,你想知道什麼是清凈三昧,就看《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清凈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永恆存在,無情說法,天地萬物都在講法,花、鳥、流水、魚、蟲、樹,都能讓大眾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在講法。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如此,一切都在說法。善人聚會,我們今天也是善人聚會,都是諸上善人聚在一起。與佛同在,我們時時與佛同在,因為如來藏顯發的這一切,所以我們與如來藏同在,與十方諸佛同在,得不退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可能退轉了,必定成佛。
在極樂世界我們不退轉,在娑婆世界我們也已經得不退轉。我們認識到這個真理了,必將成佛,安樂解脫。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盡享這個和諧的世界,就安樂解脫。修行是很快樂的事情,修行是很解脫的事情,很多人修行修錯了點,結果修得苦大仇深,看誰都不順眼,這就會與如來覺性隔絕,與解脫隔絕。我們要修得法喜自在,快樂無比,充滿喜悅和慈悲。這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的,我們多誦《佛說阿彌陀經》,要把《佛說阿彌陀經》作為日常功課。
【第二是《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是凈土五經中的一部,是《華嚴經》的最後一章,有十大行願。
一者禮敬諸佛。這個禮敬諸佛,不是光禮敬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是指如來藏所顯發的一切都是諸佛的化身,所以都須禮敬。喝水的時候,我們要對杯子表達無限敬意,因為有個杯子能讓我喝水,所以要感謝他。我感謝佛珠,我感謝桌子,我感謝凳子,我感謝房間,這些都是可以溝通的。當你到了一個地方,你要感謝一切,我感謝沂山,沂山這么美好,如仙境一般,來到這里我享受到最美好的感覺,我感謝他,這就是禮敬諸佛。我們對萬物要心存敬畏,開門的時候要輕輕地開,不要拿腳踹。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存敬畏,因為這是如來藏顯發的,就像這個樹葉是這棵樹上長出來的,我尊敬這棵樹,我就尊敬這片樹葉。同樣,如來藏顯發的天地萬物,我既然恭敬如來藏,我就要恭敬如來藏顯發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切眾生,這就叫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我們前面《無上瑜伽祈禱文》其實就是稱讚如來,稱讚如來藏所顯發的一切,贊美他。你如果感恩他,你就要說出來,放在心裡不說,等於沒有。要表達出來,要贊美。我們所受的一切榮譽、一切美好,都要感恩空性如來藏。一切榮譽歸於佛陀,一切功德歸於大眾,一切業障由我來扛。要有這份心。遇到什麼贊美什麼,贊美是發自內心的,是基於通過他對如來藏的贊美。要有這樣的心。這就叫稱讚如來,就是稱讚如來藏,以及如來藏所顯發的一切。
三者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就是我們喝茶的時候也要供佛一杯,我們吃飯的時候,要「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濟六道品,等施無差別」。上供十方佛,就是如來藏十方諸佛,已經成就了的眾生叫佛。中奉諸聖賢,就是各菩薩們,文殊普賢等菩薩,老子、孔子等聖人,耶穌、基督、穆罕默德等歷代聖賢們。下濟六道品,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六道我們都供養他們。我們雙手合掌說的時候,我們就觀想如來藏顯發無量飲食給他們,讓每一個生命,每一個我法二執所造作顯發的生命體,都能夠得到飽暖喜樂。於這一念間,就是通過如來藏供養了整個法界。《阿彌陀經》說,每天早晨可以「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就是通過觀想如來藏,感恩如來藏,幻化無量的鮮花供養在無量的佛前,一念之間就完成。同樣,供養六道眾生也是一念之間即可完成的,你就想著如來藏幻化無量即可完成,而且功德最大。因為一切都是幻化。因為通過如來藏就可以同眾生結這個善緣,這就是廣修供養。同時,供養也包含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四者懺悔業障。懺悔業障,就是懺悔自己過去在未受到佛陀的教化之前,所作的一切業障和煩惱,同時要懺悔自己生命中出現的所有人的業障和煩惱。
五者隨喜功德。看到每一個人的進步,我們都要隨喜他的功德;看到小朋友自己學走路,我們要隨喜功德;看到小鳥飛過,我們要隨喜功德;看到社會的進步,我們要隨喜功德;看到交警執勤,我們要隨喜功德。因為,他們都有無量的功德。我們看到農民種糧食養活天下人,我們要隨喜農民的功德;我們看到每一個人,都要隨喜他的功德。看到每個誦經的人、念佛的人、做事務的人、醫生、學者、老師、工人、農民、商人,我們都去贊美他,隨喜他們為這個世界,為天下,所作的任何一個善行。我們都隨喜他,叫隨喜功德。我們看《無上瑜伽祈禱文》中,也有隨喜大家的功德,都包含了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什麼叫請轉法.輪呢?在古印度有一種傳說,轉輪聖王有一個*輪,他拿著這個法.輪揮動的時候,四海統一,天下臣服,以*輪來代表力量。這里,用*輪來比喻佛陀的教化,作為無明的眾生一遇佛陀的教法立刻被教化,就叫轉法.輪。請轉法.輪就是請佛法傳播,如果能講法我們就講法,如果不能講法我們就請師父講法,創造講法的機會;能印經就印經,不能印經的就流通經典,讓佛法普及。都是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就是請十方諸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如果有善知識要入涅槃,我們要祈請他留下來,教化眾生,這種祈禱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令我們的道心,令我們在三寶攝受的境界中能保持永恆。所以,祈禱諸佛能夠教化一切眾生,祈禱一切善知識長久住世,教化眾生,這就叫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就是我們要遵從佛陀的教導去修學,聽佛的話,做佛陀的好學生,做佛陀的好孩子,跟著佛陀學習,同時也跟著自己的上師,跟著善知識去多多學習。但是,我們普遍做得都不夠。比方說,我們有個生意不用太大,幾萬的業務,我們就可能會在聽法的時候請假。在生命的長河中,能夠聽法、能夠修行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其實我們這堂課拉長的話,沒有一星期是講不完的,我們集中在短短的兩天來學習,其實是很緊張的。都是考慮到大家周末能擠出時間,所以就濃縮濃縮再濃縮,讓大家能好好學習。所以,大家以後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用心去學,用功去學,因為面對無常的生命,成佛真的很重要,解脫比什麼都重要,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在世間也是一個做事業的人,也做過官員,也做過企業,我都能放下這一切出來修學弘法,說明佛法一定是值得我捨棄一切而去修學和弘揚的。因此大家也要有這樣的心,世間那些東西是很重要,但是修行更重要,大家去體驗。隨著大家對法的體悟越高,我們會越是認識到佛法的重要性。要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就是不要讓你生命中的眾生生煩惱。無論他是誰,要愛他疼他,即使你批評他,也要在批評中讓他感覺到你疼他,要照顧所有人的面子,不要傷害他的尊嚴。即使你罵他,也要讓他感覺到你疼他,你愛他。要有這份感覺,不管是誰,你的同事、下屬、老闆、員工、家人,你都要讓他感覺到你疼他愛他。不要傷害他,即使是打著愛他的名義,也不可以傷害人。
前幾年,大學生們評選一句最令人惡心的話,是什麼呢?就是:「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是孩子們最惡心的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打著「我是為了你好」的名義折騰孩子。我們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為什麼孩子還這么惡心這句話呢?就是他在你身上沒有感覺到你疼他,光感覺到你壓榨他,把他當做實現自己價值和理想的工具。這就是你的愛表達方式不對。要找到那個切合點,讓他感覺到你真的很疼他,你真的很愛他。感沐到你對他的這份慈悲。恆順眾生,不是他偷東西你幫他搬梯子,他搶劫你幫他放哨。真正的恆順是用種種善巧方便,把他引導到修行中,引導到成佛的正見中,叫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就是我們自己的任何一點體悟都要迴向給天下大眾,任何一點成就都要和所有的人分享,就叫普皆迴向。迴向給天地萬物,一切功德歸於大眾,還要迴向求生凈土,迴向極樂世界,迴向成佛。
從《六祖壇經》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無上密乘的教法。而且這部典籍文字簡潔、明快、優美,又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所以很適合普通大眾的修學。你過去看《六祖壇經》,只是看著很好,但好在哪裡,怎麼好,你看不明白。但從現在你再回去看,你就全能看得懂,你就能看得懂六祖到底在說什麼了,就能知道祖師的真實意了。
《六祖壇經》中有個偈子講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盪盪心無著。」意為:「靜止不動不修善,悠閑自在不造惡,斷絕見聞心安靜,心無拘束無所著。」指的是我們寧靜的心態,大祥和的無分別的狀態。兀兀不修善,就是讓我法二執不要有修善的概念。騰騰不造惡,善惡不要分別,要平息、平和。寂寂斷見聞,對眼前的一切,斷掉錯誤的信息接納。盪盪心無著,讓自己的心胸坦坦蕩盪,不要卡在一個點上,要以天下為心,這個境界就出來了。對我法二執的平息,平息之後如來藏的能量直接顯發在前「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上,於是我們就能體征和享用到佛性的天地自然,放光動地。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六祖在臨終前給大家寫了個《無相頌》,讓大家照著去誦,照著去修,如不照著修,光誦是沒有意義的。要照著修持,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只要照著去修持,自然就能夠解脫。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偈子。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通,通達。我們過去被卡住了,就是結住了,糾結住了,所以不能暢通。現在讓我們的心性通達,「如日處虛空」,就像太陽在空中照亮萬物,普攝一切。「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就好比太陽,從雲霧中出現照亮整個天地,照破無明。人也是這樣,我們了知自性的時候,自性就像太陽出現在空中,自性的能量直接透顯在我們的世界,就是「出世破邪宗」。用太陽來比喻我們的自性,當我們了知我們的自性,讓自性的力量顯發的時候,所有的無明、煩惱、執著、障礙,消失得無影無蹤。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法,其實沒有頓悟和漸悟之說,但眾生的迷和悟有早有晚。這個見性大法,這個無上乘的妙法,如果是鈍根的人,反應遲鈍的人,確實是不能夠明白的,他聽不懂的。所以,對無上乘的法不可以隨便對人講。就像我們這次學習報名一樣,我們是精挑細選的,首先是對上師具足信心的,其次是有修學基礎的,有一定發心和悟性的人才能來聽,不是對普通大眾講的。如果對普通大眾講,甚至搞亂了他的生活,他找不到感覺,所以這個見性大法,愚人不可悉。悟性不好的人,不要急於告訴他。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這個法,雖然說起來是很多,其實回歸到理上就是一個,就是「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在我們所見的一切中,讓我們的自性智慧多現前,經常了解我沒離開自性,一切是我自性所顯化。只要認識到自性,想到自性,不離於自性,這就叫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余。錯誤的思想來的時候,煩惱也就跟著來了。當我們了知正法,正的東西來了,煩惱就離開了。「邪正俱不用」,邪和正都不需要去思考的時候,當我們時刻與自性銜接在一起的時候,就不再有黑暗,所以「清凈至無余」,就不是邪和正的二元對立關係,是完全一元世界的絕待圓融。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我就在自性中,一切不離於自性。這個時候,我們就「清凈至無余」,行行事事都是成道,行行事事都是解脫。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覺,就在自性中產生。你給如來藏下訂單:我要開悟!你就有開悟的因緣。你想著起心折騰他,從外面折騰個開悟,都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如果我們的心在妄中清凈起來,只要我們保持住這種恆心,知道光明的空性如來藏會顯發這一切,知道我與自性同在,這時候「但正無三障」。障,就是貪、嗔、痴。你不需要貪,一切都是你自性顯現的;你不用嗔恨,一切都是你自己造作的;你也不再無明,因為你了解了自性,你自然就不再有無明,貪嗔痴自然就沒有了。
對於初學者斷除貪、嗔、痴,可以採用:甘心平凡,以斷貪;常行祝福,以斷嗔;自我喜悅,以斷痴。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世間人要是想修道,還沒悟道的人想要修道,「一切盡不妨」。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你在幹什麼,你什麼年齡,你是什麼身份,是老是少,沒有關係,「一切盡不妨」。有煩惱的時候,先找自己的原因。找到自己的原因,立刻就解脫;找對方的原因,立刻就糾結。
一個居士向清凈哭訴:自己從小關心弟弟,從弟弟的上學、成長、就業、買房,都是自己出錢出力幫忙安排的。可幾個月前,由於一點小事,弟弟竟然聲稱要與自己斷絕姐弟關係,父母也對自己很不滿意。弟弟的薄情寡義,父母的偏心誤解,自己的委屈不平,搞得自己煩透了,又生氣又怨恨,幾個月睡不好覺,整個人都瘦了。(當時我在濟南講課,她去找到我,抱怨這個事。我們看295頁,中間的故事就不講了。)
清凈說:你提供的數據資料不全,我也不好評價孰是孰非。但是有一點,在這件事上,你一定是有責任的。你要想打開心結,破除煩惱,唯有找別人的優點,認清自己的不是。除此外,別無方法。
居士不願意:我沒有錯,都是他們不對。我為他們付出了那麼多,什麼事都要講一個理。
清凈說:他們是你的親生父母和弟弟,父母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是他們的心頭肉;弟弟從小拽著你的衣襟,跟著你長大,身上流著和你相同的血。你和他們怎麼講理呢?一家人骨肉相牽,血脈相連,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就是理,是倫理,不是法理。對錯是俗理,煩惱之根;解脫是真理,快樂之源。如果非要論個理,能讓你安心入眠的就是硬道理。(如果我們和家人起矛盾了,你抱怨家人如何如何不好,越找他的壞,你就越麻煩。你說總要講個對錯吧?除非你去法院打官司,法院里講法理,但這是世俗的東西。你要超越世俗,尤其是一家人、親戚、夫妻,沒有道理可講,要講倫理,而不要講道理,講法理。如果講法理,倫理就被打亂,就要煩惱了。所以,一家人非要論個理,能讓你安心入眠的就是硬道理。你想著家人的不好,你氣得睡不著覺,你講個理也是睡不著覺。你超越了這個,你疼他們,認自己的不是,你就睡個安穩覺。)
居士沉思了片刻,說:我想明白了,我過去對弟弟的事大包大攬,他們習慣了。這次,突然有事沒有幫忙,他們就受不了了,責任確實在我。
清凈說:很好,就是這么思維。還可以深度反省,如:當初幫忙,有沒有炫耀自己在外混得很好的私心?其實這種顯擺,是不是你自己需要的?幫忙時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因果大義?幫忙的過程中,有沒有不良的手段?符合不符合因果律?幫忙太多,是否造成弟弟的依賴,影響弟弟的自理能力?這次不幫,是不是嫉妒弟弟過得比自己好?是不是嫌棄弟弟為家裡出力太少?(對晚輩的幫助,以培養他自立為主,你全部大包大攬,就像寵物,怕他跑了。現在很多老人,對孩子真的是這樣。現在孩子少,姥姥也疼,奶奶也疼,誰都希望孩子對自己親點,都搶著給他買東西,百依百順。現在孩子少了,都爭搶孩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是真疼他呢?還是想佔有他呢?我們都要反省的。我們在教育晚輩上,是否在教育他自立能力?你剝奪了他的自立能力,你出錢出力,你還害人的。我們要反思這一點。)
居士說:師父,我不煩惱了。(因為,當找到自己的原因時,就不煩惱了;當認為是人家的錯,就煩惱很重。)
清凈說: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卻可以改變心情。當心情改變了,世界也就變了。同樣一件事,觀察對方的缺點和錯誤越多,自己越生氣;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越多,越容易解脫。因為,原諒別人不容易,原諒自己卻很簡單。
如果夫妻間吵架,你不對!你不對!就打得不可開交。如果這個說,是我不對,那個說,是我不對。夫妻間就越來越好。所以,賢人是爭過,庸人是爭理。夫妻間,丈夫進廚房,不小心打了一隻碗。如果老婆說:你怎麼搞的?你不長眼?丈夫會說:誰讓你放這的?你放這里能行嗎?打起來了,是不是?一隻碗值多少錢?兩人一吵,說不定動手打起來,打出仇來,離婚,不可開交。如果老婆說:沒事沒事,都怪我,剛才沒來得及洗,先放在那裡。嚇著你了嗎?你沒受傷吧?我打掃打掃。丈夫就說:是我不小心,我沒看到,我打掃就行。……互相認錯,就越來越親;互相搶理,就越來越糾結。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夫妻間是這樣,同行間、同事之間,都是這樣。你要埋怨:是你錯你錯,說你還不聽!就起矛盾。他不敢當面頂撞,他也在心裡恨你。你說:哎呀,這個事是我沒給你交代清楚。那個說:是我的責任,你說了,我沒注意到。這樣就越來越融洽,是不是?所以,賢人是爭過,庸人是爭理。搶著爭功勞,就打架;搶著爭過,就和諧。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無論哪裡,我們先反省自己:是我不好,所以這個事才這樣的。先檢點自己,反思自己。養成習慣了之後,法執就沒有攻擊性;沒有攻擊性,就沒有煩惱。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你一恨別人,修行的那種平和就消失了。
無論是夫妻,還是家人、同事、朋友,只要找到對方的優點,你就找到幸福;找到自己的缺點,你就獲得了解脫。寬容別人,快樂自己;嗔恨別人,折磨自己;隨喜別人,利益自己;嫉妒別人,墮落自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障礙別人,耽誤自己。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這一切都有道,每個都通向如來藏,通過哪個方面你去修行,都能就路還家,通向如來藏,都通於真理,沒有一個妨礙的事情。這個世界無比的和諧,如來藏如此的幻化,因為如來藏具有無比的能量和智慧,所以他的顯化一切都是和諧的,根本不妨礙。我們誤以為他妨礙,是我們自己的糾結。「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你離了當下去找道,找修行,找成佛,終身不見道。修行,就在當下,就在你的工作中,生活中,你的事業中,你與人的交往中,這就是成佛的道。你離了這個,你跑到山裡——我不見人,我當和尚。你不懂這個理,就是當了和尚,在佛門也是個是非人,是非人到哪裡都是是非,煩惱的人到哪裡都是煩惱,所以不是說跑到山裡,跑到廟里。無論在哪裡,只要調整好心態,統統都是清凈佛國;只要有貪嗔痴,都是五濁惡世。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度一生」,就是如果人四處去找道,不是在當下,不是從自性去找的話,這一輩子就是稀里糊塗的。到臨終大年三十現前,臨死的時候還在顛倒中,還在無明中,那就悔之晚矣,還是要繼續去輪迴,不知道輪迴到哪裡去。真正見了道,你的行為修持八正道,這就是修行的正道。遵循佛陀的言教,這就是正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會沒事就觀察世間的過錯,找世間的茬。當你說別人過錯時,恰恰自己的錯就在身邊;看到哪裡不好,恰恰是你的心。你對著鏡子說話,你說鏡子里這個人真丑,那就是你呀。
有個故事講到:有個山裡人到城裡買東西,他看到一面鏡子,就問是什麼,店主拿鏡子給他看,他一看,裡面有個彪形大漢,「喲,有個人啊?這個要多少錢?」賣貨的說:「兩文錢。」他就買下來了,心想:這么便宜,賣貨的肯定不知道裡面有個人,趕緊往家跑。回家放在桌子上,他妻子問他:「你到城裡買的什麼?」他說:「你看看吧,買了個便宜貨、好東西。」他妻子興奮地拿起來看,從鏡子里看到一個年輕女人,就哭了,跑去找婆婆,「婆婆,那個沒良心的,娶小了!」婆婆說:「別哭,別哭,我看看怎麼回事。」拿起鏡子一看,也破口大罵:「你看你個傻兒子,你娶小就娶小吧,怎麼也得娶個年輕的,你看你娶個糟老婆子,比你媽還老!」這個故事就說,大家抱怨也好,羨慕也好,說的都是自己。(眾笑)
我們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心的映現。佛陀比喻,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就好比走進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掛滿了鏡子。一隻小鳥飛進房間,它迷上了鏡子中的那隻小鳥,看到那隻小鳥很美,它愛上那隻小鳥,愛得死去活來,它向那隻小鳥求愛,但就是不能親近,它就在迷戀中抑鬱而死。一條狗進來了,看到裡面有條狗,它就沖著叫,裡面也沖著它叫,它又害怕又憤怒,就不停地叫,最後憤怒、恐懼、爆裂而死。一位智者進來,就對著鏡子整肅衣冠,校正言行,慢慢他就成為聖人。
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當你看到這個世界不好,你就想:是我哪個地方出問題了?你去調整它,你就成為聖人。你要迷戀這個世界,迷戀這個帥哥、那個美女,你就會迷戀而死,抑鬱而終。如果你看哪個人不好,你和他吵,和他拚命,你就會像那條狗,最後爆裂而死。我們要知道,這個世間是我們心性的顯化,我們通過它能夠反觀我們的心,所以「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我們看到他的非,我們不要去非。去除自己的是非之心,煩惱自然就消失。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憎愛不關心」,就是不掛心的意思,不掛念,不卡在心上。「長伸兩腳卧」,比喻很自在的生活,很休閑的生活。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發起度化眾生之心,當然很好,但是要有善巧方便。一是對法要理解,還要對生活理解,這樣就能把法無礙地用生活的語言表述給他。「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不要讓他有懷疑,不要讓他有煩惱。我們度化自己家裡的人,為什麼他對抗不願意學呢?是因為你的方法不當,是因為你自己對法的理解不夠,方便不夠,所以他就對抗,產生煩惱。你不要讓他有懷疑,不要讓他有煩惱,讓他很歡喜地接納,這就是自性現。擅長用自性智慧來廣度有情。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這個世間,不要想著離開這個世間去找覺悟,這個世界當下的一切都能令我們覺悟。「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頭上是不長角的,你到兔子頭上找角是找不到的。這就是說,離開我們當下的這個生活世界去找真理,就好比到兔子頭上去找角,找不著。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所謂的出世,就是我們心性的出世。心安於自性為出世,心迷戀假相就是入世。成道之心就是正見,貪戀於世間就是邪見。「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超越了邪和正、真和俗的二元對待法,菩提覺性就豁然現前,「二諦融通三昧印」。這一切,我們不執著而又和諧同在,既不去排斥也不迷戀,而能與你的生命,與你的一切,一起獲得解脫和證悟。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此頌,就是這個偈子是頓悟之法,亦名大法船。我們通過這個偈子,就能成就波羅蜜,到達彼岸。「迷聞經累劫」,我們過去迷惑顛倒,累劫都在迷惑中;「悟則剎那間」,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瞬間就可以解脫。所以,這個偈子稱作《無相頌》。
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這兩天!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內容太多,時間有限。我本人的修行也實在差,只能鸚鵡學舌,盲人摸象,無法把諸佛密意一一呈現給大家。但我每講一次,自己都有所提升,你們大家對我的加持我都能夠感受得到。像講一部經,我能感覺到:如果講上三遍,聽的人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就懂了;我講到五遍十遍的時候,我就真實地摸到門了。因為大眾坐在這里眾目睽睽,讓我盡快地思維整合我過去所學的一切知識,調度顯發我本具的性德。我虔誠祈求三寶對我加持,讓我所說無誤,在整個的過程中,每天六個小時的講課,我都感沐到三寶和大眾的無盡加持!大家眾目睽睽,就像聚光,聚到我的身上,讓我更快地與自性,與佛陀,與如來藏建立無礙的溝通。所以,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加持!
開悟是覺識,不是改變現象。當你所需要的安全感,不再藉助外在的名聞利養時,焦慮和恐懼會自然消失;證悟是覺受,不是玩弄神通。當你所需要的喜悅感,可以完全從內在自給自足時,你就獲得解脫和幸福。《楞嚴經》講: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禪宗祖師也講「悟後方為真正起修」。過去祖師悟道後,或者誦經念佛,或者建寺領眾,或者慈善護生,或者修橋鋪路,或者閉關閱藏,都須依託一個載體,繼續修行,實證三身,圓滿菩提。悟前所修,皆為加行;悟後方知,下手之處。自此在心地上用功,星火燎原,把悟境打成一片。
給大家布置今後的修學作業,每人每天要保證一萬聲「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可以定課念,也可以散念;可以計數,也可以算時間;白天念也行,睡夢中念也可。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