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再學
一、大乘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按「三士道」次第進行組織的。菩提,是覺、解脫、成佛之義;道,是道路、真理、方法;次第,是步驟、階梯。】
我們之所以修行,無非就是想解脫,證得和佛陀一樣的覺悟。因為我們在生命的輪迴中,承受了太多的壓力、苦難,我們深知如此走下去,必然是最苦難的未來,為此我們必須要謀求改變。
古人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的人生往往就是執著於靠自己,摸索著蹣跚前行。無論是做事業,做學問,還是自我的修學,總依賴閉門造車,盲修瞎練。這樣或許也有人能成功,但往往付出的生命成本很高,走的彎路很多,所以我們要遵循古訓,聽聽老人的教言。在所有的老人中,佛陀是老人中的聖人,所以我們來聽聽佛陀的聖言,聽聽歷代祖師的竅訣,對我們的生命價值的提升,具有最大的幫助。
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解脫。就是從我們現有的混亂、煩惱、痛苦、無助中解脫出來,變得像佛陀一樣的慈悲、智慧、庄嚴。
大家自己摸索著修學,可能走錯路的機會就多,因此要遵循祖師的教導,遵循佛陀的教導,按部就班地學習比較好。就像樹苗成長一樣,按部就班,該澆水澆水,該施肥施肥,遵循規律。修行也是如此,該學的時候學,該進的時候進,該修的時候修。我們才會順理成章,有條不紊,穩步前行,水到渠成。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所造的一部偉大聖論。宗喀巴大師是格魯派的祖師,他創建了格魯派,對當時的佛教進行了深度的整合。當時西藏佛教也是遭遇法難之後,祖師們紛紛離世,造成後期相當的混亂。宗喀巴大師就在這種混亂中力挽狂瀾,把佛教重新振興,重新規劃,把教法恢復到前弘期的輝煌和正統。
《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他老人家造的。裡面講的是我們凡夫從初發心,一直到修行正見,用功辦道,直至解脫,建立了一個有序的,可以臨摹、效仿和複製的修行次第和步驟。
【菩提就是覺悟,我們所說的成佛、涅槃的意思;道是指真理、道路,也是指方法;次第就是步驟。謂在入道之前,應以親近善知識,思維人身難得作為基礎,然後循序漸進,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門。】
分為四大階段:
(二)思維三惡趣苦
(四)深信因果
亦分四大段:
此分兩大段:
(一)發大菩提心
(二)修菩薩行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入菩薩行論》中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是佛法的真義,世尊的本懷。每一個學佛者,都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梵語「菩提薩埵」,漢譯「覺有情」。凡是修大乘道的人,都可稱為菩薩。菩薩的品位,從初發心到最後身,深淺差別不大。如一個初發菩提心的人,能稱為菩薩;文殊、觀音等大菩薩,也稱為菩薩。初發心的菩薩,雖然還談不上具有什麼大功德,經中卻把他們贊為「眾生之上首」,為一切人天和二乘聖賢所尊敬。譬喻獅子初生,就為百獸所畏敬;迦陵頻伽鳥在殼中,音聲已勝過一切鳥類;新月的微明,就為人類所敬愛。為什麼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即能享有這樣高的評價?因為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依菩薩行而有。菩薩不僅具有人天的善法,聲聞、緣覺的善法,一切諸佛的善法,皆依菩薩而有。三世諸佛,皆從菩薩中生。菩薩道為一切善法的根源。菩薩的信願、悲行、深慧,受到佛弟子的崇敬。
怎樣修學菩薩道呢?《大日經》說:「大菩提為因,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此處所說「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指法空慧,是成佛的方便。許多經論都把菩提心、慈悲心、法空慧,當作菩薩修學的三大法門。菩提心是偉大的志願,慈悲心是純正的動機,法空慧是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指導思想。大乘菩薩在行菩薩道時,對此三者,不可偏廢。例如布施:第一、要以菩提心為根本,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行布施。第二、要以慈悲心為第一,布施的動機,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第三、要以法空慧為指導思想,布施時做到三輪體空,不著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相。這樣的布施,目的性明確,動機端正,指導思想正確,所修菩薩道才能如法進行,圓滿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