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大乘攻略:再學 四、轉識成智

四、轉識成智

  我們繼續學習大乘道次第和大准提無上瑜伽

  【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以上是《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弟子宣講「八識轉四智」教義八識,是唯識學對心性感知層面,進行的一個類分。    

http://read.goodweb.cn/pic/dcgl_ys.jpg" width=529 height=323>

  我們的思想中具有佛性(第八識)、習性(第七識)和理性(第六識)。我們的佛性智慧完全相同,理性思維也差不多,但習性卻相差甚遠。習性作為潛意識,在內心深處對我們的理性思維影響巨大,崇高或墮落,快樂煩惱,都由它所造成。不過,我們不能用善惡、對錯來評判習性,因為它只是個被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寵壞了的「調皮小孩」。我們須時時返觀內照,只要覺察煩惱心和分別念一啟動,就當知道是習性這個小孩又要調皮了,立刻跟它說:「乖,聽話,不要鬧!我們發了菩提心,是要成佛的。」於是,它就乖乖安下來。我們就可以佛性智慧理性思維,應對生命發生的各種事件了。

  佛教唯識宗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八識,「調皮小孩」就是第七識末那識,也稱作「自我」。修行過程,就是轉化「調皮小孩」的過程。「調皮小孩」乖一層,修行就上一層。它轉為平等性智,八識也就轉為四智,就是轉凡成聖。

  第八識,為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密嚴經》偈雲:「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

  第七識,為末那識。末那識恆常在分別、審察、思量,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為我,因為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痴、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成見很深,所有的煩惱都是末那識的執著生起的。

  第六識,為意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功能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類似於職業經理人,迷時受「調皮小孩」第七識末那識的影響和制約,與「眼、耳、鼻、舌、身」五個部門相互服務。修行,就是通過調動意識理性主導作用,以般若止觀等修證,用菩提感化末那識主動建立意識和藏識的綠色通道,化煩惱菩提,轉八識為四智。

  「調皮小孩」末那識,位於阿賴耶識與意識之間。在本質上,是它的調皮讓人產生慾望,表現於人的動機、要求、情緒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方面。它以阿賴耶識為存在的根據,又以其為佔有的對象,即想把阿賴耶識的一切都執著自我內容自我個體。同時,它又要對意識(第六識)加以控制,使意識所具有的認識功能完全由它所驅使。由於意識是人和外部世界發生關系的窗口,末那識則在兩個方面對意識加以控制。一方面控制意識區別我和非我,把意識沒有認識到世界排除在我世界之外;另一方面又控制意識盡量對外部世界加以佔有,使之成為我世界。這種不斷地把外在的變成內在的,又把內在的變成外在過程,就是末那識的運動過程。在「調皮小孩」所代表習性作用下,意識理性也被糾纏得混亂和茫然,並任其驅使、勞役和折磨。

  正因為「調皮小孩」末那識使人產生慾念自我,所以在自我慾念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它就打滾哭鬧不止,就會產生人生痛苦煩惱佛教所說的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以及人的貪、嗔、痴、慢、疑等弱點,均來自末那識的調皮。所以,唯識學稱末那識為「染污識」,是「我執」和「法執」的代表

  我們的修行,就是要轉變「調皮小孩」末那識的染污,使之轉為「平等性智」,進入無分別執著清凈狀態: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當意識理性調伏末那識的分別染污,讓阿賴耶識本具的光明無礙顯現,就是佛的「大圓鏡智」的實現,第六識自然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這時,我們就可以超越三界,了生脫死,進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