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空海法師講授:《中庸》之道(一)

ste-013-9月29日上午
  
  《中庸之道講座
  
  (主持):歡迎各位來到有吉林省社科聯、長春市孔子研究會、長春文廟聯合舉辦的國學講堂。迄今為止,我們國學講堂從05年舉辦至今已經有三百多期了,今天是第三百四十七期。那麼本次呢,我們非常榮幸的講到了,我們今天的主講教師郭永進教授,來自台灣
  
  (主持):那麼他呢,我們很榮幸呢,在長春文廟幾年來的祭孔大典中,請到了,邀請到了我們的郭教授。那麼在三年來,每一次祭孔大典之後,郭教授都會在咱們的「國學」大講堂,為春城市民講授儒、釋、道三家的這個精髓和精典,使我們長春市民很有幸的,在這個老師的講解下、分享下深深地受益。
  
  (主持):那麼今天呢……今年已經是我們的郭教授,第三次參加國學講堂的一個祭孔大典,長春文廟的祭孔大典。第三次蒞臨我們國學講堂,為大家來分享他的這個……屬於什麼呢……,應該是大師之言智者之道
  
  (主持):那麼,今天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有請我們的郭教授。都說啊「提高明戶話《中庸》,」今天我們的台灣著名郭永進教授,帶來的就是《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之道」!
  
  好。各位貴賓、各位前輩、各位親愛的同胞們:
  
  大家好!大家好!
  
  如同剛才我們司儀介紹的,這是第三次,第三年來這裡跟大家做互動。「國學講堂是從五年開始,但是最初是在戶外。(聲音可以調清晰一點。現在低音太重,低音太重。調清晰一點。因為,現在這迴音,清晰。現在你們可以先把窗簾拉開,窗簾可以先拉開。聲音......對......調再稍微清晰一點,聲音調清晰……)ok。好。
  
  「國學講堂是從五年開始,但是最初是在戶外的。那這一棟呢,這一正式起用是零八年。就是孔子誕辰的時候開始啟用。那時候有幸空海被邀請來,就是這一間開始啟用。然後來這邊跟大家做一些講座。(聲音又混濁了,聲音清晰不要混濁。因為混濁的話,現在就不會聽清楚,如果用一支,好。)
  
  那這幾年來有因緣就是過來這邊,來跟大家做國學上面的分享。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中庸》是屬於儒家裡面非常重要的經典。所謂的《四書》《五經》。儒家最具代表的《四書》,就是《論語》、《孟子》還有《大學》、《中庸》。《四書》裡面《中庸》是排在最後面。並不是,並不是說它不重要,並不是說它不重要排在後面。而是說因為它是很深很深的,就像我們在一社會學校的……讀書的時候,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這樣一路上來。
  
  那在儒家的教育體系裡面,《論語》、《孟子》、《弟子規》,那是教育幼稚園跟國小時候的,這時候學齡的學生。《弟子規》是幼稚園國小階段的,協助小孩子怎麼樣去應對接物。那《論語》呢,是開始教導讓眾生,逐漸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來學會為人處世,學會為人處世。所以,《論語就像在初中跟高中,國中跟高中的階段。那《孟子》呢,是……又是。因為,孟子他是比較屬於在應對接物上面。所以孟子就像高中的階段,高中的階段所要學習的。
  
  那《大學》呢,大學這一本書是,就像人生在成長的過程,來到大學階段所要研習的內容。我講的是一個人的心靈品質的成長。並不是光只是局限在社會的教育。因為一般社會的教育,就像我們現在社會上的教育,就算你讀到大學、研究所、碩士。你也未必能夠學到真正儒家裡面的《大學》。那儒家的《大學》,真的是協助大家成就大人之學。這是前年我們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過。
  
  那儒家裡面的《中庸》呢,是更深的,比大學還更不容易理解的。大學比較精簡。而且講的還比較容易理解一點。那《中庸它是更深,不容易理解。儒家裡面有提到說「內勝外亡」,我們怎麼樣充實自己,怎麼樣讓自己開啟智慧,怎麼樣讓自己成就高等的心靈品質。這是在中庸》裡面特彆強調的。那大學呢,是已經要來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大學》是已經有逐漸要向外,來為百姓服務。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個「親民」——「新民」哦,「新民」,那個都是在百姓服務的。所以,要知道中庸是屬於偏重在內。自我充實,不斷開啟我們智慧階段。好。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被世人所尊敬尊重的至聖先師那他智慧從哪裡來,孔子智慧從哪裡來,孔子老師是誰?我們要好好去探討。孔子也會跟這些古聖先賢學習啊!也會跟古聖先賢學習。但他除了跟古聖先賢學習之外,他還有很大很重要的,他學習的階段。那古聖先賢又跟……,他們的高等智慧又是跟誰學習?我們要好好去了解。要好好去探討。你如果正確深入去體悟、去了解的話,你可以發現他們所看齊學習的,到後來都是天地父母學習。
  
  好,請各位看你手上的講義。因為,《中庸》是蠻深的。請各位看你手上的講義,第三十章,第二頁,第二頁的三十章這裡,二十六章跟三十章這兩章都是在告訴我們孔子他就是「法天擇地」,「法天擇地」。所以他開啟的他高等的智慧
  
  第三十章這裡講的就是「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個就是他向古聖先賢看齊學習。那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又來自哪裡呢?同樣的,很重要的就是「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孔子也是一樣,「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這個就是以天地自然為師,這個很重要。所以孔子他體會的「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你們看看哦。有時間的話你們再深入去探討。因為我們今天等一下會透過一些幻燈片,來讓大家更清楚地去看。這些古聖先賢,他們是怎麼樣去看這個大自然大地風雲經、無字天書。
  
  因為這是真正最偉大的大師!真正最偉大的大師。包括大學裡面,大學講到最後,你要天下之前,你要先齊家。要治國,然後齊家。再修身。逐漸地一直地往下。去探討,探討那個根源。而最初的根源是在於「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但是,那「格物」,要「格」什麼「物」啊?你的「知」,要完全的「知」,那你要完全的「知」,是什麼?你要知道什麼?不是說我在圖書館《大藏經》裡面或是在遍覽各種經典,各種經論,我就能夠透徹了解。那些都是僅供參考,那些是助緣。你真正地「知」,一定來自於「格物」。「格物」,就是你要透徹的去了解,去探討、去探究。去用科學的研究精神去了解真正的真理實相。那真理實相在哪裡?不是在書本上。書上是地圖,是協助我們去了真理實相的,指月的一個工具。是一個方便工具。所以到最後,一要來到,要來到真的了解整個大自然的實相。(現在聲音又沒出來啊,又……現在這樣還可以,這樣還可以。)所以所有的那些大智慧者。記得所有的大智慧者,他們到最後一定都是來看這個真正的真理實相。也就是所謂的大地風雲經。這裡,這裡所講的天地父母,講的就是整個法界宇宙、大自然
  
  好,我們現在從第一章前面來開始來看。前面我跟大家稍微簡短介紹一下,等一下我們後面透過幻燈片來跟大家分享。好。「大學你看哦,第一章就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話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這一句話很深。但是不容易了解。
  
  好,我們現在再來看第二段哦。「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到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講的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中道就是我要來到不偏不倚。像現在的聲量又太小,輸出的聲量又太小,聲量可以稍微大一點。過與不及都不好。「中庸」講的就是中道。那中道就是不要那些過與不及,不要那些偏激。
  
  好。但問題是什麼是中道中道,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一套界定標准啊。你有你的中道他有他的中道就如很多人都有他一套的所謂對真理、對正義、對是非認知。那到底什麼才是正確呢?你的真理跟他真理為什麼會沖突呢?到最後,一定要來到以大自然標准。所以這裡所講的中道,不是孔子他個人所界定的中道。好(但是變成要拿著)。
  
  好ok。所以我們要了中庸之道中道,不是孔子所發明啊,不是孔子他個人的思想,他個人的創作,而是他體會出大自然法則就是這樣。天地精神就是這樣。所以一開始講的「天命之謂性」,如果我們沒有了解整個,真正的真理實相、生命實相的話,你沒辦法來到真的做出中……來到中庸之道。不容易做到。因為這是要,因為這是要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你才有辦法來到中庸之道。一般人都是兩邊……兩端跑來跑去,跑來跑去。兩極化在跑。那你要來到真的實現中庸之道,你一定是有智慧、一定是有看到真理實相,有了解生命實相、有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你才有辦法真的實現中庸之道
  
  所以那你要了生命實相,《中庸》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實相是怎麼樣呢,「天命之謂性」,什麼叫做「性」?「天命之謂性」,什麼叫做我們的本心本性啊?這裡的「性」講的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來自哪裡?「天命」。「天命」不是那個宿命的天命啊。天命講的就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切,老天爺給我們的生命。我們每個人生命都是老天爺給我們的。記得哦,雖然你是母親生下你,養育你,但是我們的父母親來自哪裡?你說我們前面的祖先啊。那我們的祖先又來自哪裡?全部所有的眾生都是來自於法界自然
  
  儒家把他稱為「天」,或是稱為「道」。老子把他稱為「道」。都是從這些宇宙的總源頭來化育一切萬物。我們的生命,包括我們的身心靈,全部都是由老天爺所給我們的。所以這裡講的天命,就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切,給我們的生命。這個原本原汁原味最純真的,這個我們把他稱為「性」。「率性之謂道」。
  
  如果我們做人做事,我們遵循著老天爺給我們的本心本性,本來的特徵德行去做的話,這個叫做得之人。這個叫做走在道上的人也就是他是真正與道合一。這個「道」講的又是宇宙自然哦。講的就是整個宇宙自然。所以「率性之謂道」,這個「率性」不是那個任性的那個「率性」啊。不是啊。這裡所講的「率性」,就是我所做所為遵循著、依循著,法界自然天地給我們的本心本性的特徵特質去做。能夠這樣去做的人,那這是所謂的得道之人這是與道合一的人。「修道之謂教」,如果我們協助……如果我們還不了解我們的本心本性是什麼,那我們再學再修……要努力的修,然後要來到,體會到與道合一的過程。這個就是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我們在學習的過程
  
  那如果我們去協助眾生,來協助眾生了解道是什麼,協助眾生明了真理實相是什麼,了解……清楚了解我們的本心本性的特徵特質是什麼,那這個是屬於一種教育教化。所以這裡就是所謂的「修道之謂教」。但,再來。重點後面這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再……還有,有一句話,請大家看到第十三章,第十三章這一節。「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明明不是要修道嗎?那為什麼說不可以為道?為什麼人為道,然後道就遠離人?這個很深,很深。不容易真正體會到。你可以文字上面稍微理解,但是不容易真正的體悟到。而且不容易真正做到。
  
  「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這一段它的意思,我是直接講它的真正的深意哦。我不是依文解字在解釋,解析。這裡講的就是中國有一句話叫做:「騎驢找驢」啊。騎驢找驢。啊?有沒有這一句話?騎驢找驢。那很多人想說,我不會那麼笨啦,我很聰明啦,我不可能這樣啦,我怎麼還會騎著驢然後去找驢呢。不可能這樣。但是呀,我要跟各位勉勵的就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你在修,不管你是進……不管你有沒有進入什麼宗教,或是儒家,也是一樣在修道,然後儒、釋、道一樣都在修嘛。但我可以跟大家提醒一點,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是在「騎驢找驢」而不知道。我講這一句話,你們會不會有信心?因為我的是實話,是實相。你要了……真正了解這兩句,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偏偏一般在修行的人大部分都是在「騎驢找驢」。因為,如果你沒正確清楚了解道是什麼的話,你所修的「道」是你所想的「道」。不是真正的「宇宙大道」。那「宇宙大道」不是修出來。而是要你去明了去悟出來。為什麼不是修出來?因為宇宙大道它是本來就存在。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所以如果你對道不了解的話,你以為道是在他方、道是在未來、道是在來生來世。所以你很認真努力的在修。偏偏是你越修,你的觀念知見錯誤的話。你越修你就離道越遠。這個是很重要關鍵哦。如果大家能夠正確體會了解的話,這個可以縮短你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因為,真的,一般人就常常是在「騎驢找驢」。我們本來就在道之中。但是,因為沒有正確了解認識道是什麼,結果就在那裡修啊修道啊,一直在修啊。我要修出道我要成道。結果常常越修不是越苦悶,不然就是修得到後來很怪,很怪異。或是越修我慢越大,越狂傲。不是這樣。
  
  所以,你看中庸》一開始就跟我們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話要好好去體會。如果你用幾十年,躲在深山裡面修。不如你今天用兩個小時,來聽空海跟你——大家理解解析分析。你如果正確了解的話,那後面就好辦。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就是認為「道」是在他方。我要努力的修,我現在,「道」沒有在我身上,現在我還離「道」很遠。就因為你認為離道很遠,所以那個「道」就被你推開。孔子就很坦白地講,「道」這是沒辦法跟我們分開,你也不可能跟「道」分開。每個人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你永遠都浸泡在道裡面。我講的是實相。我講的是實相。
  
  所以真正所謂的「成道」、「得道」,不是說修出然後自己認為的成道。然後跟這個宇宙自然卻是不相干,跟眾生生命不相干。不是那回事那是自認為的,很多那都是走偏。然後越修越狂傲而不知道。真正的「道」,那是每個人隨時都是在一起。而且「道」也在我們的心中,貫穿我們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一切一切都是道的顯象、化身。現在的科學界……天文物理方面,他們現在把這個區分,分為什麼叫做「顯象」跟「未顯象」。未顯象的就把他稱為能源。就是《心經》裡面所講的「空」。然後「顯象」的這一部分呢,科學把他稱為「顯象」的這一部分就是,物質現象界的一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