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5
般若佛母祈請文
遠離能詮思議智慧度
無生無滅虛空之本質
各各自證智慧所行境
三世諸佛之母我頂禮
以後我們上課就先唱三遍般若佛母祈請文。
勉勵念誦《佛子行三十七頌》
一、鼓勵發願念誦千遍
這本《佛子行》後面幾頁有一千個念頌記數圈,希望同學們都能圓滿,或者發願今生至少念誦《佛子行》一百遍。
二、佛子行之殊勝
基本上,你用《佛子行》就可以代替四加行的作用,因為學習藏傳佛教四加行之目的就是要我們生起對三寶的信心,生起對眾生的菩提心,凈除障礙,積聚資糧,這些 在《佛子行》裡面通通都可以圓滿做到。所以如果你不想拜那麼多佛,你就每天念誦《佛子行》、唱誦《佛子行》。這些不硬性規定,各位自己發願。今生至少念一百遍,這個不難吧?一天念一遍,三個月左右就念完了。
為什麼要學習《佛子行》?
一、華人社會崇揚菩薩的修持
我 們華人地區的佛教徒都很歡喜發願做菩薩,但是到底什麼叫做菩薩?當慈善家、樂善好施、去道場做義工、會念經、會念阿彌陀佛就是了嗎?這些都不一定是。我們 要去思維什麼叫做菩薩,為什麼佛陀這麼鼓勵大家發菩提心當菩薩?為什麼菩薩對自己的生命以及他所遇到的眾生會有那麼大的幫助,我們要去認識其中的道理,這 是我們這次要學習《佛子行》的第一個原因。
二、與大家的因緣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大家有因緣在這邊學習佛法,各位多少對於佛法也有些興趣,不論有什麼動機,總之你就是在這裡了。這個讀書會有四分之三的人在新光服務,「新光」這個名字是很好的緣起──擁 有人生全新光芒的智慧。佛法內容浩瀚,我們工商業社會的現代人時間不多,學習《佛子行》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其簡短扼要,濃縮了菩提道的修持,點出了佛法的核 心與精神,思維、受持《佛子行》也就等於修學了佛法的無量法門。買一送一不錯吧,買一是學習《佛子行》,送一是學習了浩翰佛法的大框架。
三、佛法要與現代生活結合,要有實用性
(一)學習佛法如果只將離苦得樂的希望通通放在來生,那太消極了。老將希望放在來生,但活著的時候常常處於痛苦與煩惱中,未免過於消極。我常在想,我們活著的 時候若老是覺得別人都是冤親債主,這樣會快樂嗎?看別人都是冤親債主,是我們的心不清凈,心若清凈,便不會如此。所以重點不在外頭的人如何,而是我們的心 有沒有清凈。什麼叫做超渡冤親債主?要超渡冤親債主就是要超渡自己心中的煩惱,學習好好生活,不要老是活在煩惱之中,這樣生死問題就自在了。
(二)念了那麼多的經典或咒語,對於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改變嗎?例如,大家常誦的《金剛經》,裡面提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但是當我們遇到討厭 的人時,就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是不是?感覺不喜歡明明都是真的,怎麼會是空性呢?我們聽聞佛法的時候,都會說要學習慈悲、柔軟的心,聽的時候都 覺得頭頭是道,也累積了不少佛法的知識,但是在工作上,遇到不如己意的人,就會起煩惱,沒有辦法正思維。所謂正思維就是在遇到境界的當下,能夠轉化思考角 度與心境,產生與智慧相應的思維。
(三)我們平常在生活里頭遇境時不太容易正思維,所以我們需要直接的提醒,意思是我們需要沒有贅言的、簡明扼要的短語或偈頌,先記在心中,反覆思維,遇到境界時就 可以提醒自己,《佛子行》就有這個特色。菩薩的修行不離人間,而且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煩惱,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你嗎?應該不會吧。我們人生在世,會平步 青雲,會窮困潦倒,會身體健康,會遭受病痛,會為人喜愛,會被忘恩負義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在這些境遇中,一位菩薩如何保持正思維呢?這就是《佛子行》 要教我們的,所以《佛子行》是很實用的,這是我們要學《佛子行》的第三個原因。
《佛子行》作者簡介
一、作者簡介
《佛子行》的作者是無著賢菩薩,他是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的西藏大師。《佛子行》是無著賢菩薩晚年的作品,也是他一生行持菩薩道的精華。各位可以在網路上看些有關無著賢菩薩的生平故事,我們這裡講幾個他的小故事。
二、無著賢菩薩的小故事
(一)無著賢菩薩從小就很有慈悲心,有次冬天他全身光溜溜回家,他媽媽問他原因,他說在路上的石頭邊有群螞蟻在覓食,看天氣晚上可能會下雪,他怕螞蟻冷死,就將衣服脫下覆在牠們上面,讓牠們別被凍死,所以光溜溜地回家。
(二)大師出家後,在繞塔的時候,總會看到個乞丐徘徊,他每天都會拿東西給乞丐吃。有一天,乞丐沒出現在原本的地方,無著賢菩薩就去找他,發現他躲在一個陰暗的巷 子,無著賢菩薩問他原因,乞丐說他生病了,身上長很多虱子、跳蚤,大家嫌他臟臭,叫他滾遠點,於是他就躲在這裡。無著賢菩薩一聽,生起了很大的悲心,於是 將乞丐帶回去寺中自己的房間安頓,給他新衣服穿。那跳蚤呢?跳蚤也是眾生,不能棄之不顧,無著賢菩薩就將乞丐身上的臟衣服穿在身上。弟子看了就問為什麼要 這樣,無著賢菩薩回答,我過去發願利益眾生,已經歷多世生死,如今我的身體可以利益眾生,這樣多好。無著賢菩薩就以此因緣做著自他交換的修持。過了十多 天,跳蚤死了,他就將跳蚤混著泥巴做成佛像,這是西藏人的傳統,將往生者的骨灰混著泥巴做成佛像,放在佛塔供奉,以此超薦。由此可以看出無著賢菩薩的平等 心。
(三)無著賢菩薩晚年生病,他的弟子們問是生了什麼病。無著賢菩薩回答他們自己是生了菩薩聖人才會生的病,他的弟子們就問什麼是菩薩聖人才會生的病。無著賢菩薩回 答,如果我健康可以利益眾生,那麼請加持我生病,如果我生病可以利益眾生,那麼請加持我生病。在無著賢菩薩圓寂前,他的學生們問老師要往生何處,他回答, 若我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利益眾生,我就往生極樂世界,若我往生地獄可以利益眾生,我就往生地獄。無著賢菩薩就是這樣在修持,一生不斷地利益眾生。
《佛子行》主旨
一、主旨
簡單說,《佛子行》教你如何做個菩薩或佛教徒,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二、「佛子」的意義
「佛 子」是菩薩的另一個名字。菩薩意思是什麼呢?是為了利益眾生髮願成佛的勇士。菩薩是奉獻自己,成就眾生,使眾生獲得究竟安樂的勇士。佛陀有各式各樣的弟 子,只有菩薩叫做佛子,因為菩薩的心願與諸佛的心願相應,願意放下自我而成就眾生。所以佛子行三十七頌,就是菩薩修行的三十七個重點。
《佛子行》前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上師觀自在尊前,恆以三門恭敬禮。
正等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修法復依明行要,故當宣說佛子行。
一、前言
第三、四頁這兩頌不是正文,是前言,共分兩段,第一段是傳統寫作的習慣,一開始頂禮三寶或本尊,祈求本尊的加持,希望能夠去除障礙,如法詮釋。第二段是造者的動機。
二、釋「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無著賢菩薩寫《佛子行》所頂禮贊頌的本尊,本尊的意思是修行道路上的典範,觀世音菩薩代表著諸佛的大悲心,是修學菩薩道的典範。
三、釋「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上師觀自在尊前,恆以三門恭敬禮。」
(一)「雖見諸法無來去」是禮贊觀世音菩薩圓滿的智慧。「法」,一般來說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佛法、法教之意。另一個法這個名詞的用途,是指身心可以經驗的一切現象,例如時間、空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哲學以及科學等等。在空性的狀態中,一切的分別,例如清凈/不清凈、美/丑、來/去等等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觀世音菩薩對此有著圓滿的智慧。
(二)「唯一勤行利眾生」這是禮贊觀世音菩薩圓滿的慈悲。擁有圓滿智慧的觀世音菩薩,他的業務內容是什麼呢?唯一勤行利眾生。「勤行」是不懈怠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觀世音菩薩在任何時候都利益眾生。
(三)「上師觀自在尊前,恆以三門恭敬禮」,「三門」指的是身語意三門,對於智慧與慈悲圓滿的上師觀世音菩薩,我們恆以三門恭敬禮贊。以上是前言的第一段。
四、釋「正等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修法復依明行要,故當宣說佛子行。」
(一)這一頌說明了無著賢菩薩為什麼寫《佛子行》。
(二)「正等覺佛利樂源」。我們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快樂,不希望有痛苦,這是無庸置疑的。在佛法的思維里,快樂分成兩種,一種是暫時性的、不夠圓滿的快樂,稱之 為「利」,這是暫時的利益,是我們一般生活中所需的。另一種是究竟圓滿的快樂,稱之為「樂」,這種快樂不是物質上的豐裕,是內心解脫了煩惱之束縛的快樂。 「利」、「樂」都是我們修學佛法要的,不是說修了佛法,暫時性的快樂就不要了,是不貪著這些暫時性的快樂。對佛教徒來說,想要獲得暫時的利益(利)、究竟的快樂(樂),要依止佛陀的教誨與引導,因為佛陀是利樂之來源。「正等覺」是圓滿的覺悟,是精神世界慈悲智慧的圓滿。
(三)「從修正法而出生」。能創造利樂的佛陀是如何成就果位?從修正法。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因果關係。
(四)「修法復依明行要」。既然我們知道如何獲得利樂之源頭與因果關係,我們要好好學佛法。學佛法不是迷迷糊糊地學,就像我們台語有句話叫做「拿香跟拜」,學佛不是如此,是要清楚知道正法之要點。
(五)「故當宣說佛子行」。因此,為了讓所有想獲得利樂的人能夠清楚地、有次第地學習,無著賢菩薩寫了《佛子行》。
一、《佛子行》的結構
《佛子行三十七頌》分三個大段,第一部分是發起菩提心的事前準備工作,第二部分是正式發菩提心,第三部分是如何在境中長養、守護菩提心,分為在打坐中與在日常 生活中養成兩種。我們的凡夫心要如何轉化為菩提心呢?這個過程不是說變就變,也不是讓大師加持,摸摸頭就行了,要有事前的準備工作,第一到九偈就是在說這 個。
二、釋第一偈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一)這三十七頌最後一句都是「什麼什麼是佛子行」,也就是一個菩薩(佛子)要怎麼做。「聞思修是佛子行」,聞思修是學習佛法的用功方式。首先要聽聞佛 法,「聞」不僅只有聽聞,看書、看佛教電視台、看dvd都算,重點在吸收佛法的正見。「思」,不斷地思維,可以說是觀察修,重在所聽聞的正法與生命的印 證。「修」就是實踐,分為靜中的實踐與日常生活的實踐兩種。為什麼一個菩薩在剛開始要強調聞思修?因為我們所獲得的人身是短暫且珍貴的,要讓此生的人身更 有意義。
(二)「此生幸得暇滿船」,在一開始學習菩薩道,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人身是珍貴的人身寶,不論你的性別、年齡、年收入等等外在條件,你是非常珍貴的。暇滿人身具備什 么珍貴的特質?擁有暇滿人身,你可以讓生命更圓滿美好,可以有著生命的自主權,然而,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如此,例如豬、狗、熊貓等動物就沒有辦法。
(三)「暇滿」的「暇」是閑暇,並不是所有眾生都有「暇」,有以下八種條件就沒有閑暇。出生在地獄、惡鬼及畜牲道。生在邊墮地,邊墮地意思是沒有佛法的地方,連聽都 聽不到。生在長壽天,在有福報的長壽天太快樂了,不會想學佛法,所以人生有些苦還是不錯的。出生在邪見的家庭,沒有辦法接觸到正法。第七是不遇佛出世,根 本沒有佛法,最後是六根不健全。所以說,有暇滿人身其實是很幸運的。「滿」是十種圓滿,就不細講了。簡單說,「暇滿」就是你有空閑,身體、心智、環境的條 件能夠讓你學習佛法。有佛出現,其法教流傳至今,你對於法教生起信心,遇到有傳授佛法的老師出現,而且這個老師願意教你佛法,有這些條件,你就有能力為生 命創造美滿的未來,這個美滿的未來不是用金錢與權力推積的,是用智慧創造出來的。
(四)暇滿人身之難得,經典上有幾個比喻。第一個比喻說,如果天人的數量像天空中的繁星,那麼人身的數量好像你抓一把沙子又放掉,殘留在指甲縫裡的沙子就是人身的 數量。第二個比喻是,茫茫大海里有隻盲眼烏龜,一萬年才浮出海面一次,浮上海面的那次脖子剛好要卡進一個木環的機率,就是獲得人身的可貴。這樣說,我們大 概都沒有感覺,我們就近取譬喻,與整個地球的生命數量相比,人類的數目很少,一大窩螞蟻就不知道多少只了,接著我們想一想,目前大約有六十億人口中,又有 多少人有機會可以接觸與學習正法?能夠知道快樂是不假外求的,是心中智慧所安立的。別說全世界,光就台灣來說,又有多少人知道呢?這樣講起來,或許多少可 以體會到暇滿人身的難得。
(五)如果你有一千萬,你會怎麼花?如果全部都拿來買臭豆腐怎麼樣?是不是很沒有意義?我們可以將這筆錢做更有意義的運用,例如轉投資、建希望小學等等,是不是比 較有意義?我們的人身也是如此,今生有此珍貴的暇滿人身,如果整天活在煩惱的惡性循環裡面,這不是很可惜嗎?就好像有一千萬元全拿去買臭豆腐。所以,「此 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故於晝夜不空過」,不管白天或晚上,都不要忘記,我們要好好地聞思修,藉由聞思修的 實踐,在心中不斷地生起智慧。擁有智慧,對我們的家庭、事業都有所助益,長遠來說,對於我們的生命也有直接且深遠的利益。
(六)這一個偈頌是要我們確立人生的目標。我們人生的目標是什麼呢?我們活在世間,世間的財富、地位、工作及家庭都是需要的,出家人也不例外,食衣住行都是需要 的。但是,我們要弄清楚生存的方式與生存的意義是不同的。生存的方式就是你有一個混口飯吃的工具,讓生命與家庭可以延續下去。身為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人 類,如果將生存的方式等同於生命的意義是愚笨的。要生存下去,不是只有人類做得到,一隻小小的烏鴉、螃蟹等等都可以做到。對我們來說,活下去不難,至於對 生活舒適度的要求則因人而異。宏觀來說,所有生命都會找到讓生命延續的方式。對我們來說,生存的意義就在於要好好地活著,學習智慧的道理,別被煩惱淹沒我 們的生命,折磨著我們,牽引著我們去傷害身邊的人。我們人會彼此傷害都是煩惱太盛的緣故。即使你富甲天下,沒有學習面對煩惱,逐漸凈化內心,你也不會過得 快樂的。讓心能超越煩惱的折磨,生起智慧,讓生活快樂才是我們生存的意義。
(七) 簡單說,讓心超越煩惱的束縛就叫做解脫。生存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對於學習佛法的人來說,生存的意義則應該確立在解脫,我希望今生解脫生死煩惱之束縛,也希 望當我有能力時,我可以幫助所愛的人和有緣的生命都能解脫,獲得解脫的快樂。為了要達成這樣的心願,我們要「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故於晝 夜不空過」是什麼意思?我們白天要上班,晚上也要看看康熙來了,有時要上上網,玩玩facebook, 逛逛別人的部落格,我們怎麼可能晝夜不空過?晝夜不空過的意思是別浪費時間,但也別因此太嚴肅對待自己,好像非得要整天一直在心裡面念阿彌陀佛。白天也 好,晚上也好,要讓自己每天的生活有所學習。你可以學習傳統的經教,你也可以透過在家庭中、工作中、生活中的苦樂來學習,晚上靜下心來想想,體會這些你所 經驗的苦樂所帶給我們的學習與啟發。如果你陷入煩惱之中,而這些煩惱沒有帶給你啟發與學習,你這才是空過。同樣的,如果你每天都開開心心的,你也可能很愚 痴,所以,你今天過得很開心,你也要想想這帶給你什麼樣的學習。如果我們能從生活中的苦樂獲得學習及啟發,這也是「晝夜不空過」。如果我們用心的話,每天 所遇到的人事物都可以讓我們學習,都可以讓我們實踐聞思修。這個就是菩薩要學習的第一件事情。
(八)同學問:「自他須渡生死海」 是什麼意思?法師回答:我們的暇滿人身是艘很有力量的船,你可以開去撞冰山,像鐵達尼號一樣,你也可以開去快樂的地方。我們自己與所有的生命都希望獲得快 樂,「渡生死海」就是要超越生死的煩惱,讓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死,讓我們的心都能夠自在。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只有 不斷地聞思修,不斷地讓佛法的智慧與自己的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我們才有可能超越生死海,否則到一半就開始漏水,就會沉下去囉。
(九)要憶念、修持《佛子行》有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用唱的。課文我們都是背不起來的,但歌詞是可以的,只要曲調哼起來,你就想起來了。那我們開始來唱《佛子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