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同觀
佛法,智慧的人學了更智慧,愚昧的人學了更愚昧。不是佛法讓他變得愚昧,而是因為他無知,不能返觀內照,總以有限的頭腦思維,自以為是的我知我見,分別執著的心來理解佛法,曲解了佛意,以致變得更愚昧。學佛貴在不分別,貴在警與察,我們應該用妙觀察智返觀內照。
一些人在沒讀佛學書籍之前,只用一個方法修行,心態還比較清靜,當看了一些佛學書籍,研究佛學到某個階段後,反而感到迷惑,茫然了。這就是為什麼祖師大德不提倡隨意讀書的原因,就是怕產生文字障。會讀書的人,書助人;不會讀書的人,書轉人。學佛修道何嘗不是如此?人在變,法在變,真理也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改變。
佛法是為人服務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人服務的,我常說佛法以人為本,尤其是為活人服務。有時候誰的親朋好友去世了,我們給人家誦經念佛,表面上看是為亡者服務,實際還是為生者服務,讓生者安心。當然,這樣做也的確可以讓亡者受益。
世間上有一種現象,眾生生病時會想到佛,到寺廟里做佛事,請師父為他祈福;不順心,不順利時也會到寺廟里求佛保佑。雖是迷信,卻也難能可貴,畢竟在危難時刻想到的是佛,會請佛保佑,以此來增強自己的信心,而不是想到用其他負面或陰暗的手段,說明這也是個有善根的人。
世間萬物都有生有滅。我們學佛還是被現象所轉,有幾人能感受到佛的境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呢?一個人如果平時不善於觀察事相,一直處在自我狀態中,是很難開智慧的。所有來到我們身邊的人與事,都是來幫助我們開智慧,使我們悟道的。如果我們不用心去看,不用心去悟,這些資源就會白白浪費。所以很多修行人一生都虛度了,不僅沒有成事,連人生的道理都沒有明白。他的六根沒有起用,他還以為這樣是修行,實際上是大錯特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六根是非常鋒利的,只要聽到看到,就會像錄音機、錄像機一樣錄進去。而現在學佛的人往往是喊他聽不見,向他揮手也看不見,六根像報廢了一樣。
如果一個人每時每刻都能保持身心寧靜,六根自然鋒利,看、聽、想的功能就會特別敏銳,絕不會像俗人那樣需要盯著看,豎起耳朵聽。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周圍的聲音,經過他眼前的畫面,他都會自動攝入,當需要時就能隨時調出,不需要刻意聽與看。為什麼會這樣?大家可能會說因為身心寧靜。實際上這隻是表面現象,並沒有深入到核心。如果自性或本來面目不起用,單用眼根、耳根怎麼可能輸入呢?為什麼古人強調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只有達到身心合一,六根的功能才能互用或同時起用。由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善於自省,不善於觀察和分析事物,所以祖師們設置了一套方法,讓我們用心抓住這個方法天天修,使自己身心統一,六根變得清凈,對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能更准確地捕捉,乃至六根可以做主,隨時開關。如果一個人能隨時隨地將佛法與生活結合起來,就是在修無上大法。
今天一位出家師父問我修行用了什麼方法,有什麼捷徑。當時我很想說待人接物,吃喝拉撒,但是話到嘴邊沒有講出來,我知道即便說出來他也不會相信。很多修行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很難改變的觀念,就是一定有一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甚至可以即刻開悟的方法。有幾個人真正懂得「成就」二字呢?總以為放光動地、口吐蓮花就是成就了。有時候六根變得鋒利,能夠真正地看和聽了,這也算是成就嗎?何為明心見性?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吃喝拉撒、嬉笑怒罵、手舞足蹈……都是明心見性。只是你沒有智慧,不善於妙用,自然不認為這些就是明心見性。不明白明心見性的理,又如何能證到明心見性的事呢?
祖師講:「欲證果,見地在先。」好比在去北京之前,你已經知道北京的方向和位置,也了解如何乘車才會到達北京,這就是見地。方向、路線清晰明確之後,邁步才有把握,修證才不會出偏差,出問題。但現在的修行人不是這樣,見地還沒有,就急著邁步,跑步,甚至想駕飛機。誦個咒語,結個手印,灌個頂,背幾首偈子,以為靠這些就能成佛了!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里,就在眼前,在腳下。有時候講些大道理,又覺得離我們太遙遠;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家又不喜歡聽,甚至還認為這些不是佛法,講這些是不懂佛法,不懂佛學的表現——我們大老遠跑來就聽你講用心吃飯,用心走路,用心做事……,這怎麼能叫修行呢?理是理,事歸事。佛法就是在事上現,在事上驗。如果你能一心不亂地專註在每一件事上,把握住每一個當下,你就抓住了佛法,你就在受用佛法。
上上乘佛法非芸芸眾生所能學啊!祖師講禪法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上乘禪、大乘禪和小乘禪。小乘境界認為自己悟到的真理是圓滿的。大乘行者也認為自己悟到的是圓滿的。這個道理就如同不同經濟實力的人對金錢的不同感受一樣:窮光蛋賺了一萬認為自己很有錢了;中產階級賺了一百萬認為自己發財了;資本家賺了幾個億也未必感到自己發財了很有錢了。層次不同,境界不同,標準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有幾人能接受道在瓦礫里,道在屎堆中,道在鋤頭下呢?道,就在我們腳下,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處不是道。
一個初學佛的人一定要善於觀察和反省,否則無法上手和悟道。至於不聽、不看、不分別,這種境界太高了,對一般人來說距離太遠了。剛開始我們連分別都不能做到准確,又怎麼能達到不分別呢?所以祖師講:「初學佛者作意為首」。作意就是刻意為之,否則我們無法上手。一個會用功的人,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他的助緣;不會用功,每個人都是他的逆緣。道在哪裡?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用妙觀察智反觀內照,人人都是助緣,處處都能修道。
釋萬行20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