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師:禪道與養生 第二章 禪道養生論 第二節 道教理氣安養——精氣神

第二節  道教理氣安養——精氣神

  養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並且被認為是必不可少 精神形體可以相守不離,即形與神俱之說。實現長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目的
  【養性延命錄】提出:「 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 這其中就包含了一種積極主動的人態度。「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反復闡明了 :「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的理論。
  道教養生觀對中醫養生學具有深刻的影響,道教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歷代道教養生家通過實踐和積累,已經形成獨具風格的養生思想以及多種養生方法那就是就是安養——精氣神
  中國道教有著豐富的養身原理和養身觀念,為精氣神的提升,它準備了四個理論支持:
        重人貴生觀,元氣觀,人天觀和養生修鍊觀。
  道教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貴生宗教,它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養護並發展自己生命道教教義核心是道,人可以透過修鍊而得道,得道之人可以長生不死,可以返本還原而與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在重人貴生基礎上,發展出一套健康長壽的認識體系和實踐體系,其認識體系就是養生修鍊觀。實踐體系為:
1、清靜養生觀點:由精神修鍊調整身心而致長生。
2、運動養生觀點:發展多種道教導引按摩術以強化體能生命
3、性命雙修觀點:重在吐納行氣,養性修真,同時進行精神意識思想道德的修鍊。
4、眾術合修觀點:善擇行氣、導引、煉丹、服食、攝養之佳者合修。
  道教養生獨具「形神兼養」的全面養生方法,既注重調身,達到精滿、氣足,同時也注重養神,十分強調提高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調息、靜坐,修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境,最終達到形神俱妙的境界。【盤山語錄】要人:「積木成林,積石成山,積水成海,積善成福,積惡成禍。禍福之源,本自一心。積心方成,可不慎之!」【墉城集仙錄】說:「長生之本,惟善為基。」【太上老君戒經】:「入善為生,為惡而死。」
  首先,道家養生主張人要勤於運動,古代道長要想悟道都要雲游參訪名山大川,同時,道家養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勞動與智慧,來謀求良好的生活條件。另外,道家養生注重導引法的運用,如現代人很時興的按摩、足療、揉腹、針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養生保方法。這些都是最好的運動減肥的方式
  其次,道家養生還非常注重飲食科學性。「要長壽,四份蔬菜,一份肉」,道家養生要求食物素食為主,在飲食的同時,要求做到「食不言,寢不語」,每口食物咀嚼36次,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細嚼慢咽」、「品味當下」,從而保證充分地吸收食物的營養,而不至於遺留過多的食物毒素
  大家注意到道教養生注重人的內在修養道教將人的行善或者為惡與生死生命之長短聯系起來: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裡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佛教的理論痕跡
  在這思想支配下,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實的。人會意識生命是種享受,值得永久維持下去,而長生不死正是人行善所得的回報。
  從淵源上看道教內丹學的精、氣、神概念乃發端於先秦哲學與醫學。【周易•系辭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釋義為:精緻的氣凝聚而成物形,氣魂游散而造成變化,考察物形的變化,這就能夠知曉「鬼神」的真實狀態
  在上古哲學中,不僅有「精氣」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莊子•列禦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狀態時就使用了精神」這個詞。
  「精神」說的是人的「心志」。【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指的是蘊藏「精氣」的臟腑,而「陽」指的是保衛臟腑的外圍組織。【素問】解釋,臟腑必須平和,而外圍組織則應堅固而不泄漏。如果臟腑與外圍組織不能配合,則精氣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傳統哲學與醫學的「精神」與「精氣概念道教重新組合成了自己的養生中心——精氣神

THE END